楊磊
摘 要:目前,在我國的法學界中,關于環境信息的公開公益訴訟仍然是一個嶄新的話題。由于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負面情況,環境問題開始日益嚴重,我國公民的維權意識也在不斷地加強,因此,環境糾紛的數量也開始日益增多。現階段,我國的環境信息的公開公益訴訟仍舊存在著受案的立法阻隔以及環境信息的公開申請實體的請求會受到一定的阻隔等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新環保法的頒布與實施對與環保公益訴訟的主體的有限開放,將會為處于困頓中的環境公訴公益帶來新的動力。
關鍵詞:環境信息 公開公益訴訟 現狀考察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c)-0104-01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國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我國開始并持續了長時間的高速工業化進程。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開始日益嚴重。現階段,我國的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十分特別的環保敏感期。雖然國家的環保部門已經在國務院制定出相關條例之前就已經制定出《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這一關于環境信息的公開行政制度,但是一部分的政府機關以及企業,為了發展地方的經濟或是凸顯出政績等原因,通常不惜犧牲自然環境以求本地的GDP增長。但是,近年來,公眾積極參加環保工作以及相關的環境權利的意識也開始迅速提升。
1 什么是環境信息的公開公益訴訟
環境信息公開是政府部門信息公開的領域之一,同時也是環保主管部門以及有關的政府部門能夠依法、準確、及時以及全面地將企業環境信息、政府環境信息以及其他的必要的環境信息進行公開的一個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公眾的管理、公眾的參與以及公眾的服務,防止出現由于政府關于環境的決策過于片面而出現制度失衡的現象。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是主導,各家企業是問題的關鍵,NGO是問題的媒介,而公眾是這一問題的主力軍。把環境信息問題放到公眾的視野中,既能夠使公眾對政府進行監督,對企業進行約束,還可以提升關于環境決策問題的公信力、民主化以及科學化進程[1]。
公益訴訟指的是為了維護社會與國家的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關于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制度,這也是我國在公益訴訟的制度建設問題上的新起點。然而,法人、公民或是其他的組織通過訴訟的方式對破壞環境的違法的各種行政行為提起關于環境公益的相關訴訟,將由法院對其直接追究違法責任。這在我國的法學界中還是一個新的話題[2]。
2 關于環境信息的公開公益訴訟面臨的困難
近年來,由于我國的公民維權意識、環境意識以及法律意識的日益增強以及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關于環境糾紛的案例開始逐漸增多。我國的公民,尤其是一部分環保組織都利用相關規定,申請環境信息的公開,但是,有關部門以各種原因推諉甚至拒絕對本地的環境信息進行公開,由此而引起的關于申請環境信息公開無果轉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案件越來越多。但是,在國家的立法仍舊缺乏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司法領域在這一問題上的開創性的實踐要比滯后的立法更有價值。
2.1 立法阻隔
環境信息的公開是對人民群眾所應享有的環境信息的知情權進行的保護,它是一種新的癥行為,并且具有抽象行政行為以及具體行政行為雙重的特性,同時,她也不僅僅局限在對財產權以及人身權的保護上[3]。然而,我國現在實行的《行政訴訟權》中所提到的合法權益只限于財產權以及人身權,案件的受理范圍被限定在具體的行政行為上,由于我國的憲法以及相關的法律并沒有對公民在環境問題上的知情權做出十分明確的規定,也因為環境信息公開這一新的行政行為所具有的復雜性以及特殊性,法人、公民或是環境組織以信息知情權為由而提起的關于環境信息的公開訴訟通常都難以獲得法院的支持。
2.2 公開申請的實體請求受到阻隔
經了解,中華聯合環保會訴修文縣環保局關于公開環境信息的公益訴訟案取得了比較圓滿的結局[4]。但是貴州省安順市的中級人民法院以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卻分別駁回了本案原告以及上訴人的相關請求。雖然其中存在上訴、起訴主體以及環境信息的公開申請等原因,也包含申請材料存在一定的瑕疵以及申請環境信息的公開對不準確等原因,然而由于相關法規中對于環境信息的請求權存在的限制性規定過多,也由于這部分規定原則性過強,并缺乏對于具體規定的解釋,致使行政機關可以由此提出各種理由來回絕案件申請人的請求[5]。
3 現階段中關于環境信息的公開公益訴訟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目前環境公益訴訟仍然屬于新的規定,相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也沒有把這一條納入其中。我們要積極的、穩步的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健康發展,并且要在能夠 確定訴訟主體的范圍時考慮到訴訟主體的社會信譽以及專業能力等因素,防止出現濫訴現象。但是,環境問題是與所有人的生存問題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是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休戚相關的,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得到了普遍的提高,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權益以及長遠的利益,擁有合法的公益訴訟權是我國公眾的情同期待。從另一方面上看,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的確定對直接關系到社會中的各方力量以及公眾是否能有效的參與到整個環境案件的過程中,因此,關于主體的界定問題也就成為了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焦點。我國頒布的《環境保護法》是我國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基本法律,要認識到當下我國社會正處于環境敏感期以及轉型期共存的發展趨勢、環境問題的風險高發期以及公眾的環境意識正處于升級期的嚴峻形勢,處理好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與公眾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的新一輪挑戰[6]。
4 結語
在我國,環境的公訴公益是一項新的規定,相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也沒有把這一條納入其中。要積極的、穩步的促進環境公益訴訟的健康發展,并且要在能夠確定訴訟主體的范圍時考慮到訴訟主體的社會信譽以及專業能力等因素,防止出現濫訴現象。
參考文獻
[1] 趙正群,沈彩亞.環境信息公開公益訴訟現狀考察[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5):32-38.
[2] 楊尚東,朱秀蕓.環境信息公開與行政公益訴訟——由“啟東事件”引發的思考[J].綠葉,2012(9):57-63.
[3] 龔峋,趙京慰.“環境信息公開公益訴訟第一案”探析[J].中國環境法治,2011(12):109-115.
[4] 鄭凱.我國環境信息公開法律制度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
[5] 吳玉萍.中國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探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6] 別濤.環境公益訴訟立法的新起點——《民訴法》修改之評析與《環保法》修改之建議[J].法學評論,2013(1):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