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冰鑫
摘 要:為了尋找遼河油田接替領域,加大外圍盆地的勘探力度勢在必行。近年來在遼河外圍的陸家堡凹陷勘探取得較好勘探效果,而分析認為奈曼凹陷也具有較好的生油條件及儲蓋組合配置。本文從構造特征、地層特征、油源條件及儲層特征對該區的石油地質特征進行分析,最終確定該區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關鍵詞:奈曼凹陷;石油地質特征
1 概況
奈曼凹陷是開魯盆地西南側的一個次級負向構造單元。西北以烏蘭爾格—東三義井凸起與張三園子—新廟凹陷相望,東以章古臺凸起與八仙筒凹陷為鄰,有利勘探面積約800km2。
奈曼凹陷總的資源量為0.86 × 108t,已上報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 034×104t,具有較大的勘探潛力。目前該區完成二維地震1 329.2km,三維地震110.3 km2。區內共有完鉆探井8口,其中有4口井獲工業油流,2口井見油氣顯示。在凹陷中北部西側發現了一個含油構造—雙河斷裂背斜,揭示了兩套油藏,九上段為構造油藏,九下段為巖性油藏。探明含油面積9.58km2,地質儲量2034.29×104t。
2 石油地質特征
2.1 構造特征
奈曼凹陷是開魯盆地西南側的一個次級負向構造單元。構造走向NNE向,呈狹長條帶狀分布。根據區內斷裂展布特征及構造形態,將區內劃分為3個二級構造單元,即西部陡坡帶、中央洼陷帶和東部斜坡帶。
2.2 地層特征
本區主要發育中生代地層,下白堊統分布面積約800km2,最大埋深3600m。下伏發育有中侏羅統海房溝組和三疊系上統哈達陶勒蓋組。前中生界基底由海西褶皺帶石炭、二疊系淺變質砂巖、頁巖組成。奈曼凹陷地層發育較全,由三疊系哈達陶勒蓋組、中侏羅統海房溝組、白堊系下統九佛堂組、沙海組、阜新組和白堊系上統、新生界組成。
2.3 油源條件
奈曼凹陷發育有九佛堂組和沙海組兩套生油層系,九佛堂和沙海組沉積時期發育的半深湖、深湖相深灰色泥巖、褐色油頁巖沉積,具有較高的生油能力,構成本區主力烴源巖。對各組段的有機碳、氯仿瀝青“A”、生烴潛量等豐度參數的研究如下:其中奈1塊的九佛堂組下段有機碳為2.44%,瀝青“A”為0.2174%,生烴潛量為9.69mg/g;九佛堂組上段有機碳為0.25%,瀝青“A”為0.0036%,生烴潛量為0.37mg/g;沙海組有機碳為2.11%,瀝青“A”為0.0831%,生烴潛量為11.08mg/g;北部奈10井九下段有機碳為3.20%,瀝青“A”為0.2884%,生烴潛量為19.80mg/g(表1)。有機質類型九佛堂組下段以Ⅰ型和Ⅱ1型為主,九上段多為Ⅱ2型,沙海組以Ⅱ1型為主。按我國陸相烴源巖有機質豐度評價標準,九佛堂組下段烴源巖屬于好生油巖,生油能力強,沙海組烴源巖達到了較好烴源巖的標準。
表1 奈曼地區烴源巖有機質豐度參數統計表
[\&\&\&\&\&\&\&\&\&\&\&\&\&\&\&][井號
NAI1
NAI10][層位
K1sh
K1jf上
K1jf下
][有機碳
%
2.11
0.39~3.22
0.25 0.14~0.43
2.44
0.28~5.12
3.20 2.8~3.82][氯仿瀝青“A”
%
0.0831
0.0042~0.2199
0.0036
0.0008~0.0056
0.2174
0.0889~0.3276
0.2884
0.2199~0.3765][生烴潛量
mg/g
11.08
24.81~1506.95
0.37
0.14~0.81
9.69
0.24~19.07
19.8
17.45~24.32]
2.4 儲層特征
本區西部陡坡帶發育扇三角洲砂體,東部斜坡帶發育辮狀河三角洲砂體,中央洼陷帶發育濁積扇砂體。在盆地的斷陷期洼陷內形成了大量的濁積砂體,凹陷東部斜坡帶則發育有砂體上傾尖滅、地層超覆圈閉;凹陷北部在后期構造作用下形成了地層反轉帶,發育砂體上傾尖滅巖性圈閉。本區勘探目的層為九佛堂組。該時期發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巖性主要為砂礫巖、含礫砂巖、細砂巖、粉砂巖,單層厚度一般2m~6m,其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均較低。九佛堂組下段火山物質含量較高,以凝灰質細砂巖、粉砂巖沉積為主。工區內儲層物性普遍相對較差,鉆井所鉆遇的砂體均屬中-低孔隙度,低滲、特低滲儲層。九上段孔隙度分布范圍在8.8%~25.1%,平均為14.29%。滲透率0.14μm2~92×10-3μm2,平均為3.38×10-3μm2;九下段儲層的孔隙度在8%~15.6%之間分布,平均值為12.9%,滲透率全部小于1×10-3μm2,平均值僅為0.31×10-3μm2。鄰近的奈7井揭示九佛堂組上段孔隙度分布范圍在11.6%~14.4%,平均為13.14%。滲透率0.21μm2~1.39×10-3μm2,平均為0.52×10-3μm2,屬中低孔,特低滲儲層;九下段孔隙度分布范圍在6.2%~9.2%,平均為7.5%。滲透率0.05μm2~0.22×10-3μm2,平均為0.13×10-3μm2,屬低孔,特低滲儲層。
2.5 圈閉類型
在凹陷中北部西側發現了一個含油構造—雙河斷裂背斜,揭示了兩種類型的圈閉,九上段為構造圈閉,九下段為巖性圈閉。奈曼凹陷目前只發現雙河斷裂背斜圈閉,油藏主要分布在九上段及九下段的頂部,單層油層有效厚度較薄,一般在1~5m之間。油層分布特點受構造及物性的雙重因素的控制,空間分布表現為由低塊構造向高塊構造、由南東向北西方向,油層的發育呈現由富變貧的特點,即靠近油源區油氣較富集,在同一斷塊油氣主要集中在構造高部位。九下段油層呈層狀分布,單層油層有效厚度相對要厚一些,圈閉主要受巖性控制。
3 結論
本區發育兩套主力生油巖,九佛堂組和沙海組。九佛堂組生油巖為好生油巖、沙海組為較好生油巖;
主要目的層九佛堂組屬低孔、特低滲儲層;
主要圈閉類型為構造圈閉及巖性圈閉,其中九上段以構造圈閉為主,九下段以巖性圈閉為主。
參考文獻:
[1]王瑩,侯中健,劉紅巖.奈曼凹陷白堊系九佛堂組物源分析[J].特種油氣藏,2009,16(2):34-36.
[2]丁楓,丁朝輝.奈曼凹陷奈1區塊九佛堂組儲層特征[J].地質勘探,2012,32(12):37-43.
[3]張方禮,廖代勇,李曉光,等.遼河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