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

本文針對遼寧省沈陽市供熱規劃的調整,討論分析了供熱技術與管理手段等多方面提高供熱效率的因素,以減少環境污染,進一步推動環境友好型經濟的發展。
冬季供熱涉及千家萬戶,是我國北方百姓生活中的大事之一。如果運行不當, 不僅會造成能源和資金的極大浪費,影響供熱單位的生產效益與發展,而且影響受供民眾的切身利益與生活質量,引發社會矛盾,影響和諧社會建設。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節能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長遠戰略方針,也是當前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因此,供熱節能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經濟與社會意義。
供熱中常見問題
供熱系統由熱源、熱網、熱用戶等組成。節能應從供熱系統各個環節入手,分析運行情況,找出能耗簿弱、污染最為嚴重的環節,盡量減少各環節中可能出現的熱損失,從而實現節能目標。目前沈陽市供熱節能中主要問題如下:熱源數量與供熱需求設計不合理;補充熱源缺乏;水力失衡、能耗增加;管理不到位。
沈陽市供熱系統的解決措施
熱源數量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的初步分析。規劃大型熱源廠鍋爐規模在80t/h以上,熱效率基本相同,單位熱負荷燃煤量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基本相同,因此在供熱負荷相同、均采用大型鍋爐供熱的條件下,熱源數量的多少對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基本沒有影響。經初步模擬計算,在上述同等條件下,熱源數量減少,SO2、NO2的小時最大濃度值、日均最大濃度值和年均最大濃度值均有所增加;PM10、一次PM2.5和二次PM2.5的小時最大濃度值略有增加,而日均最大濃度值和年均最大濃度值略有減少,詳見表1。因此,總體來說,在供熱負荷相同、均采用大型鍋爐供熱的條件下,熱源數量減少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并未減輕。
新建熱電聯產的熱電廠。熱電廠大型鍋爐具有效率高、耗能低和保護環境的優勢,因此,應有計劃地新建熱電聯產的熱電廠,使用大型鍋爐,同時充分發揮現有熱電廠以及候補熱源的供熱能力,配置尖峰熱水鍋爐,擴大供熱能力。積極開展區域供熱,以較大的鍋爐取代能耗高、污染重的小鍋爐。集中供熱鍋爐房的建設要考慮將來實行多熱源聯網運行時,參與供熱調峰的可能。
優化熱電廠布局。依據規劃近、遠期統籌考慮,按熱電聯產有關要求調整規劃新建各熱電廠的位置,保證規劃新建熱電廠之間及與現有熱電廠之間距離一般應在10km以上。以沈陽市為例,規劃新建的沈海異地熱電廠與文官屯熱電廠距離約3.2km,規劃新建的造化熱電廠與現有皇姑熱電廠距離約5.1km,規劃新建的會展中心熱電廠與規劃擴建的金山熱電距離約3.1km,不符合10km范圍內不重復規劃建設熱電項目的一般要求。另外,供熱規劃中部分規劃熱電廠與總規不一致,各相關部門應共同協商確定具體方案,使熱電廠的利用率達到最大化。
進一步減少熱源數量。規劃熱電聯產、大型熱源廠與清潔能源的供熱比例為60.5:24.6:14.9,這是將熱電聯產和清潔能源按規劃供熱能力(分別為10202MW和2510MW)除以規劃熱負荷(16851MW),剩余部分(4139MW)作為大型熱源廠供熱計算出來的比例。但實際規劃的大型熱源廠供熱能力為11235MW,是熱負荷的2.71倍,偏大很多,主要是從總體上考慮了備用,但供熱保障率142.1%偏高。如果按總供熱能力計算,則熱電聯產、大型熱源廠與清潔能源的供熱比例為42.6:46.9:10.5。若按供熱保障率120%計算,則可減少大型熱源廠供熱能力3725.8MW;若按110%計算,則可減少5824.1MW。因此,供熱規劃部門應重新選擇科學合理的供熱保障率,并據此進一步削減獨立熱源廠的供熱能力和數量,富余的供熱能力可作為備用。
明確熱電聯產項目供熱范圍。規劃未給出各熱電聯產項目的具體供熱范圍,無法判斷規劃的獨立熱源廠是否位于規劃熱電聯產項目的供熱范圍內。因此,對于新建的熱電廠應明確規劃熱電聯產項目的供熱范圍,在其供熱范圍內不能再規劃其它獨立熱源和燃煤自備熱電廠,只能保留調峰熱源和備用熱源。
加強熱電廠管理、用戶端管理。在熱電廠加裝監控系統和流量控制設備,根據實際情況調節供熱,采用手動調節、自力式調節或是計算機調節,避免一次水系統失調,合理控制采暖、生活熱水、空調系統。在用戶端加裝流量控制設備以調節流量分配,在管路安裝平衡閥,在散熱器加裝溫控閥,控制流量平衡和室內溫度,在節約能源的基礎上為調節室溫、計量收費打下基礎,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如何處理好城市供暖與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和諧發展是當前供熱工作中一項亟待解決的任務。對于我國來講,雖然目前還存在一些技術經濟上的制約,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一定會實現綠色供熱、環保供熱,切實落實好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國人民構建一個綠色的生活環境。
(作者單位: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