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鴨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氏桿菌(RA)引起的以危害幼齡鴨為主的一種常見的急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以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氣囊炎為特征,其發病人率、死亡率均較高,是目前危害養鴨業較嚴重的細菌病之一。筆者現就對界首市某養鴨場發生了鴨傳染性漿膜炎病的診療過程報告如下:
發病過程
2014年12月界首市某鴨場飼養的70日齡的番鴨4000羽發病,場主訴:該場從河南省引入60日齡青年蛋鴨4000羽,引進一天后,個別鴨只出現精神不好,4-5天后出現個別死亡,發病鴨只明顯增多,大群采食量明顯減少,有縮脖、閉眼、眼流出粘液性分泌物,鼻腔中亦有粘液性分泌物,直至70余日齡來我處就診,一天死亡30余只,大群采食量減少一半左右。
臨床癥狀
遂去現場進一步查看,該養殖場飼養密度過大,病鴨約占總數三分之一左右,拉稀,糞便呈白色、淡綠色。眼角有粘性分泌物,鼻孔周邊亦有粘性分泌物。個別鴨只出現搖頭、轉圈等神經性癥狀,陣發抽搐而死,還有呼吸困難,張口呼吸的病例。近一周來死亡鴨只逐天增多。
剖檢變化
帶6只病死鴨進行剖檢檢查,均出現一致的癥狀,脫水嚴重,心包炎,心包積液,心包膜有纖維素性滲出,肝周炎,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質脆,肝臟表面覆蓋有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膜,易剝離,氣囊增厚、混濁、表面同樣被覆一層纖維素性滲出物,即鴨氣囊炎。個別還可見腦膜充血,水腫液增多。
實驗室檢驗
取鮮血瓊脂平板上長出的細菌進行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取病死鴨的肝、心血涂片,瑞士染色鏡檢,均發現有單個、成雙或短鏈排列的兩極濃染的菌體。
治療
場主在發病后5天個別鴨只死亡后用藥,按藥物說明使用量應用氟苯尼考4天,效果很差,未見明顯療效,遂來我處就診,我處根據鴨群大概體重,根據藥典建議使用劑量計算出藥物使用劑量,根據診斷情況,我們依然使用氟苯尼考進行治療。用藥2天后即出現明顯效果,死亡基本停止,用藥5天后對鴨群進一步拌料添加一些輔助性藥物如維生素C、復合維生素B,清熱解毒等于一周后整個鴨群恢復正常。
討論
應激過大(如轉群)易導致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生,環境、飼養條件突然改變,導致本病發生。
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潮濕,衛生條件差亦導致本病發生。
飼料中加入維生素、電解質,促進鴨免疫力提高是治療本病,加速恢復的措施之一。
治療用藥是發生本病后最關鍵的一條措施,藥物用量一定要足,因該病極易產生耐藥性,須在獸醫指導下進行投藥,切不可憑主觀去治療,本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前后治療選用同一種藥物,治療效果差異如此之大,值得深思,現下市售藥物含量、真假等難以辨識,用法、用量更是難以把握,獸用藥物市場混亂更是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對養殖戶造成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提請有關部門加以關注。
(作者單位:界首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