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霄
8月3日,北京現代宣布旗下SUV車型ix35的官方指導價全系降價2萬元,這是北京現代繼上個月對年度改款新勝達指導價做出最高下調3萬元之后的又一款降價車型。
而2015中國汽車市場期中考剛過,奧迪便計劃再下血本掏12億補貼經銷商,在此之前,奧迪曾于2014年12月已經補貼過經銷商20.5億。
今年上半年或許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汽車人最煎熬的半年。這半年來,汽車企業們盡管推出了逾百款的新車,實施了大力度的官降,進行了各種創新營銷,卻仍然無法阻擋車市終端銷量下滑的速度。
有專家認為,官降、補貼或都不能改變現階段經銷商生存的窘狀,根據預測,中國汽車經銷商或還將過兩年苦日子。
掀降價狂潮
面對銷量的不斷下降,各大汽車廠商祭出的最重量級的法寶就是降低價格。與以往不同的是,面對持續下滑的市場,汽車廠商并未采取讓經銷商自行降價促銷的辦法,而是高調地宣布降低車型的官方零售價。
今年上半年,北京現代出現銷量下滑,雖然小型車——瑞納、朗動、名圖的銷量未出現下滑,但被寄予厚望的中高端SUV全新勝達和曾經火爆的ix35,卻因為受到豪華SUV價格下探和自主 SUV集體上攻的雙重擠壓。顯然,現代希望通過官降實現銷量的快速回升,進而幫助經銷商短期內改變經營現狀。
這是一場空前的降價風暴,也是市場重新洗牌的前哨。上海大眾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4月5日,長達6年沒有進行官方價格調整的上海大眾突然宣布對旗下多款車型進行降價。
有評論認為,這一次上海大眾采取直接降價的方式根本意圖是要顛覆當下車市競爭的格局,不給或者減少后來者居上的機會。
第一個接招的是長安福特,之后,北京現代、一汽大眾等紛紛加入戰局。5月12日,上海通用宣布對旗下三大品牌共計40款車型的市場零售價進行全面調整。如此大手筆迅速引爆了市場,將車企間激烈的價格競爭推向了新階段。
然而,受到傳統淡季和投資熱潮雙重因素的影響,車市價格戰雖硝煙四起,但終端銷量卻事與愿違。在這樣的情況下,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新一波降價潮已悄然來襲。
北京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副總經理顏景輝認為,從現在車企的競相降價已經可以看出新一輪價格戰的趨勢。其他合資廠商進行官方降價或是采取其他促銷手段進行跟風是不可避免的。
但他同時認為,豪華車市場并不會出現大規模的官方售價下降,更大的可能是由各零售商在銷售終端分別進行價格的調整和促銷。
“官降只是一種短期內的救市行為?!币晃徊辉竿嘎缎彰姆治鋈耸空J為,降價雖然能短期內維持本品牌市場份額不被競爭產品所搶占,但并未解決根本問題,從市場終端表現來看,目標恐難達成。
巨額補貼經銷商
除了官方統一降價,車企還加大了補貼經銷商的力度。早從2014年下半年中國車市增速明顯放緩開始,很多車企為了緩解經銷商的困境,便開始頻頻使出補貼大招,補貼方式各有不同,其中,豪華車品牌對經銷商的補貼最厲害。截至7月,僅奧迪、寶馬補貼已近百億元。
但這并不被外界看好,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沈榮認為,受庫存長期高位運行及市場持續低迷的雙重夾擊,大部分經銷商經營陷入困境,而部分經銷商經營已然處于倒閉邊緣。
今年5月,央視報道了北京聯拓集團、河南涌鑫集團、廣汽菲亞特等位于深圳的經銷商的資金鏈已斷,甚至出現了經銷商跑路的現象。
“現在每輛新車的利潤不到2%,連銀行的利息都付不起,就更不要說賺錢了?!?沈榮介紹,在此局面下,就算平日里有再多積怨,車企也不可能眼看著經銷商破產。
于是,以豪華車品牌為代表的各大汽車企業紛紛開始推出更為寬松的商務政策,力圖扶助經銷商渡過難關。車企與經銷商原本劍拔弩張的關系似乎隨著一場“紅包大戰”變得親密了許多。
難道補貼真能讓經銷商扭虧為盈嗎?“車企采取巨額補貼經銷商的方式只是權益之計。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局面,就要調整廠家主導權過重的問題。” 沈榮表示。
“廠家在銷售網點規劃上布局不能太密,要適度,這樣才能給經銷商留有生存空間。”他認為,目前,經銷商經營之困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在《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引領下,廠家對銷售網點布局與市場實際需求情況嚴重不符,造成了大量的庫存積壓。
與此相對應的是,來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68,仍處于警戒線水平以上。同時,6月中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2.3%,持續走低。
蘇榮還表示,經銷商也要改變80%經營利潤都靠維修的盈利模式,否則只會進入死循環,尋找良性的經營軌道才是長久之計。
產能過剩是主因
“汽車銷量下滑反映的直接問題就是需求不振。” 資深汽車行業評論員周磊告訴《中國經貿聚焦》記者,隨著國內汽車年產銷量沖破2000萬輛大關,銷量增長的基數變大,為了維持兩位數左右的增速,每年需要凈增的銷量就要超過200萬輛。
“需求的旺盛或疲軟與大環境密切聯系。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汽車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豪華車和進口車領域。高收入群體的購車意愿受到自身收入和整體社會環境的影響較大。”周磊表示,隨著近年來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逼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這直接導致了高收入群體的購車需求大幅下滑。
政策環境的變化同樣影響著消費的需求。自2014年起,包括天津、杭州、深圳等城市紛紛加入“限購”的行列,限制了消費者的剛性購車需求。此外,政府機關的公車改革和“八項規定”,也直接影響了公務用車的市場需求。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敝芾谝会樢娧刂赋觯髌噺S商2015年的生產能力預計比上一年增長了20%,達到5000萬輛。但2015年的新車銷售預計為2500萬輛,同比僅增長7%。
他指出,中國汽車的在庫被認為達到300萬輛,這相當于日本一年汽車銷售量的一半。由于經濟減速,銷售增長緩慢,擔心市場份額下降的廠商又很難止住增產能力,招致了降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有專家分析,導致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是各車企在2012年前后預計市場會繼續迅速擴大而決定進行大規模投資。2012年全球對汽車投資的約60%集中在中國。從決定投資建廠到投產需要約3年時間。正是當時的投資判斷導致了現在的產能過剩。
為了“救市”,部分整車廠調整了現有的產能,其中由于今年中國車市走緩,車企陷入價格戰和產能過剩陰影,福特第一季度在華削減了產能,作為競爭對手價格戰和市場走緩的回應;現代—起亞也于6月宣布在中國削減產能。此外,寶馬是第一個宣布在華下調產能的豪華品牌,并宣布減少經銷商庫存壓力,下調產能。
對此,中國流通協會常務理事賈新光表示,“面對巨大的經銷商庫存,廠商除了降價促銷之外,另外一條道路就是適當減產,因為只有盡快去庫存,才能推出新車,沒有新車推出,對品牌廠商的市場競爭力來說是不利的。”
或將出現倒閉潮
一位汽車電子用品公司的負責人透露,他們公司目前正在清理此前交付給4S店的保證金,因為他認為,到今年12月會出現4S店的倒閉潮。
據他介紹,此前4S店處于強勢地位,他們的產品要進入4S店進行銷售,需要向4S店單方面繳納保證金,規模在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如進入龐大集團旗下的4S店需要繳100萬元。“4S店的理由是擔心產品質量問題,但這已經演變成4S店向供應商要錢的一種方式?!?/p>
周磊告訴記者,盡管汽車企業仍然將經銷商作為主要經營單元給予各項支持,但中國4S店至少還要過兩年苦日子。
首先,經過前期十五年的快速增長,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轉變,“此前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由首次購車為主向二次購車轉變”。其次是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方式也將“從過去的全款購車向融資租賃的方式過渡。”并且,汽車電商及O2O上門服務正在快速瓦解汽車4S店的業務。
那么會不會出現斷崖式的下滑呢?周磊認為盡管如今的汽車市場面臨著需求疲軟、銷量不振的情況,但由于國內車市的基本盤還很大,購車者的剛性需求就能夠支撐很大一部分銷量,因此汽車銷量并不會出現“斷崖式”的下滑。
但在這樣一個日漸飽和的市場里,汽車廠商們比拼更多的將是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和營銷能力,以往推出一款車型,包裝一下就能夠“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單純依靠價格戰擴大市場份額的方法也將過時。
他認為,盡管車市趨緩,但在細分領域之中依舊有持續高速增長的熱點板塊。SUV、MPV、新能源汽車和平行進口車等領域的增長前景依舊樂觀,它們或將成為車市增長未來的助推器。
有評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車市也會進入新的階段。動輒兩位數的增長將會成為歷史,中低速的增長速度將會接管中國車市。
“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向買方市場全面轉型,不論是汽車企業還是經銷商都沒有做好過冬的準備,下半年或將出現4S店倒閉潮?!?周磊表示,什么時候價格穩定了,中國汽車經銷商的日子也就好過了。
布局汽車金融
雖然汽車行業的生產銷售步入低增長態勢,但是汽車金融卻保持著較快增長。8月4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中國銀監會批準了其同法國巴黎銀行合資成立的汽車金融公司的開業申請。
就在8月3日,寶馬正式對外發布了“0壓力,0負擔”的短期金融產品。即日起至2015年9月30日,BMW 3系車型首次推出最新的三年“0”利率貸款金融方案。以售價為28.3萬元的新BMW 316i進取型為例,首付僅需8.49萬元,月均還款額僅為5503元。與標準貸款比,消費者可以節省3萬以上的資金。
分析人士認為,“寶馬集團的這種貼息銷售方式,比簡單的官降或許更有價值?!彼诮档唾徿囬T檻的同時,又不犧牲經銷商的利潤,更保證了新車價格的穩定,“培養了消費者使用分期付款的習慣,為下一輪的融資租賃業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p>
而一直以來,由于嚴格的政策監管和消費習慣,中國市場的汽車金融滲透率遠低于歐美日本甚至印度,汽車金融公司的數量也屈指可數。與歐美高達50%以上的融資租賃滲透率相比,中國融資租賃的滲透率尚不到1%。
優信公司總裁戴琨介紹,接下來的三年時間內是中國融資租賃快速發展的階段,未來融資租賃所銷售的車輛必將同歐美市場一樣,達到50%左右的市場份額。
現階段,中國市場上只有為數不多的汽車企業開始布局汽車金融產品,在融資租賃方面也只有奔馳金融和大眾金融等少數企業有涉獵。
據記者了解,中國目前有三種汽車金融服務提供商,商業銀行/信用卡公司、汽車金融公司和獨立租賃公司,中國市場上商業銀行/信用卡公司的市場份額將近七成。
瑞銀證券稱,后兩者有明顯優勢,因為屬于汽車行業,更能把控風險。而理論上,汽車金融公司應該是汽車金融市場上最普遍的經營者,但是嚴格的監管成為中國金融公司發展的最大障礙。
“融資租賃,汽車企業具有先天的優勢,但一款具有競爭力的融資租賃產品的設置,需要汽車公司金融部門、新車銷售部門和二手車部門一起設置,一些市場政策需要協調運用?!?戴琨介紹,但現階段中國汽車企業的各個部門相對比較獨立,聯合打造相關產品的機制尚未形成,還有待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