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摘 要:對我國的森林資源進行檢測是加強我國資源經營管理的基礎以及重點工作,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客觀、準確地反映出我國林業以及生態的發展現狀,同時也表現出我國的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控制能源危機以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時這也是我國森林資源檢測的重要使命。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森林資源檢測主要有以下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森林資源監測的起步階段;第二個階段是森林資源監測的開拓創新階段;第三個階段是森林資源檢測的全面發展階段;第四階段是森林資源的創新提高階段。但是現階段我國的森林資源檢測體系來講依舊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森林資源 監測 全面服務 林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c)0232-01
我國曾經明確地指出要構建生態文明,同時打造出具有節約能源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結構,同時建設出具有可持續性的增長方式以及消費模式,這也是我國黨和政府科學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同時也是為廣大人民群眾造福的一種體現。森林資源是我國生態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動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個重要紐帶。對于我國的森林的發展來講,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其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同時,森林資源的監測工作還可以全面、準確地反應出森林資源建設的重要方式。
1 森林監測的發展現狀
對森林資源的分布情況進行檢測,可以準確地查清楚資源的數量、分布情況以及森林資源的發展情況,加強森林資源的監控,是加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的重點工作中的一項。所以準確地掌握森林資源檢測的發展以及歷史情況對森林檢測工作的發展工作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森林資源監測才開始逐漸的發展,并且森林監測的隊伍也逐漸的發展,使用的技術方法的科技含量也不斷提升,逐漸發展成以我國森林資源連續性清查為主、以二類調查為基礎、以專項檢查為重要補充的森林檢測體系。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我國森林監測的發展逐漸地進入到提升的階段。
1.1 森林監測體系的起步階段
在我國見建國的初期,各行業都剛開始興起,為了支持我國進行大規模的社會經濟建設,森林資源調查檢測工作由此誕生。在建國初期,我國森林監測隊伍的建設主要借鑒了蘇聯的森林監測的技術以及規程,對我國的森林面積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測量以及地面的實際測量,同時在短期內對我國主要林區的森林分布情況進行了準確的調查,這也為我國林區的深入開發與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數據基礎。
1.2 森林監測體系的借鑒開拓階段
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我國首先開始注重對國外相關森林資源監測方式方法的學習以及吸收,同時對森林監測、調查方面的技術也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此期間通過研究分析制出了《全國林業調查規劃主要技術規定》,同時依據新制定的規定開展了第二輪的森林資源全面普查,通過航空測量以及地面實際測量,對我國的森林資源分布情況進行了準確的掌握,這為進一步開展、制定林業發展方針、政策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3 森林監測體系的全面發展階段
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到本世紀的初期階段,我國逐漸構建了全國森林資源普查以及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等制度,同時以國家為主,以各省、市為輔的森林監測系統,構建了相對完善的森林監測組織。同時,在上世紀末期主要開始引進、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以及GPS等新型的科學技術手段,為我國的森林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4 森林監測系統的創新提高階段
在本世紀,為了配合、響應中央提出的建設生態林業為主的發展目標,我國森林資源的監測已經逐漸進入到對目標進行不斷的調整,對森林監測的內容不斷地增加,對調查所使用的方法不斷地進行完善,同時加強新技術在森林監測過程中的應用,以及逐漸提升森林環境監測階段的服務能力的新階段。
2 現代林業建設對森林資源調查監測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全面實施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林業生產力不斷解放和發展,林業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科學發展理念逐步得以貫徹,各項林業事業穩步發展。當前林業建設任務對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全面保障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林業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林業行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圍繞保障和服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與調查監測相關的突出工作有:第一, 確保林地用途不變、確保林地總量不損失。要通過建立森林資源檔案,及時開展動態監測,規范管理,提高林地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二,改革林木采伐管理體制和機制,全面推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技術體系;第三,逐步規范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工作,保障林權有序流轉。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對象為森林資源,森林資源實物量調查是森林資源資產評估的基礎和關鍵。
2.2 林業生態工程和重點公益林建設
國家投入巨資開展生態工程建設,必須加強效益評估和監測工作。近幾年來, 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三北及長江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及速生豐產林建設等林業重點工程共完成造林兩千余萬公頃,占全國營造林總面積的八成。為此,必須借助先進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技術,改進和提高森林資源監督方法,有針對性地設置區域監測內容和指標,客觀反映公益林建設和商品林培育建設成果,并有效督促建設質量的提高。
3 我國森林資源監測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監測體系仍存在一些差距,具體表現在:一是森林資源監測理論研究滯后,尚需充分吸納現代林業、森林可持續經營以及現代測量學、生態學和經濟學相關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探索構建現代森林資源監測理論體系。二是缺乏統一的綜合評價機制,評價單一、機制陳舊;尚未建立全國森林資源信息管理平臺,資源信息難以實現一體化管理和共享,綜合分析評價和決策支持能力不足,尚無法對我國生態狀況進行全面客觀評價。三是調查裝備和技術手段落后,林業數表等基礎建設薄弱。調查工具仍以原始的腳架羅盤儀、測繩和測高器等為主,高新技術應用不充分,監測成果科技含量較低。四是地方森林資源調查嚴重滯后,且發展不平衡,監測成果時效性不強。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發[2003]9號[Z].2003-06-25.
[3]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08]10號[Z].2008-06-08.
[4] 國家林業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的意見[J].國家林業局公報,2005(3):33-38.
[5] 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