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鐘曦
雨似有似無,遠山如黛。
昭化古城地處嘉陵江、白龍江和清江河三江交匯處,北距廣元市區37公里,有“全蜀咽喉,川北鎖匙”之譽。古城正好位于太極圖陽極的魚眼之上,所以這里素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昭化,古稱葭萌。至今已有4000余年的歷史和2200多年連續建縣史。公元972年,宋太祖(趙匡胤)寓“昭示帝德,化育人心”之意,改稱“昭化”而沿用至今。因此,昭化古城被譽為“中國古建制活化石”、三國蜀漢發祥地、通達古今博物城。
同行的昭化鎮黨委書記王偉用手一指前面,說:“到了!”只見眼前屹立著一座城樓,上寫兩字:瞻鳳。
瞻鳳寓意何在?原來古城所在嘉陵江對岸的刀環山北端山嶺叫“鳳嶺”,相傳鳳嶺山上曾古木參天,茂密蔥蘢。密林中棲著一對鳳凰,站在東門城樓上便可看見它們雙棲雙飛,因而取名叫“瞻鳳”。
現在的城門樓是清乾隆年間邑令吳庭相按明代城樓原樣修復的,大氣凝重。東、西、北三個城門分別由著名書法家沛丁、吳越劍題寫了“瞻鳳”、“臨清”、“拱極”,并鐫刻成碑嵌于城門上。
為什么只有三個城門?“因臨江門一帶地勢較低,經常遭嘉陵江洪水淹沒,患及城內居民,便將臨江門拆除,改筑為城垣并加固河堤,以防水患。所以現在只有東、西、北三個城門。”王偉介紹說。
穿過城門洞,立刻聞到一陣幽香,左邊一棵黃桷蘭樹,米白色的花正次第開放,從花朵和樹葉上滴落的雨滴,涼涼的,卻沁人心脾。不知劉皇叔當年入川來到葭萌,有沒有黃桷蘭,而黃桷蘭的花香可曾安撫他那顆顛沛流離的心。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三國志·先主傳》的這段記載表明劉備到葭萌的時間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劉備察看地勢,果然如張松所獻地圖一般,雖屬“彈丸之城,卻有金湯之固”,實屬戰略要地。于是劉備就此駐兵,操練兵馬,積蓄實力。
昭化古城素有“蜀國第二都”之稱,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廣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張天碧說,這是基于《三國志》等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的結果,“2013年12月,昭化古城發現了古墓葬,證明昭化古城從西漢時已相當繁榮。”
鐵馬金戈的三國時代隨著張天碧的講述鋪陳開來: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乘勢攻取成都稱帝。此時的劉備,不忘發跡的老根據地葭萌,親自從當時流行的“漢祚永壽”(祚,意為君王的位置)中,取首尾二字,將葭萌改為漢壽縣。寄托了他希望自己開創的漢室江山,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壽的美好愿望。
蜀漢政權建立后,漢壽城為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軍需物資轉運基地和指揮中心。延熙十九年(公元252年),第三任丞相費祎受命在漢壽開設丞相府,繼蔣婉之后掌管蜀國軍政大事,次年酒醉被曹魏降將郭循所害,死后葬于漢壽。今存清光緒三十三年(1908年)知縣吳光耀重立的石碑,上書“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敬侯費祎之墓”。
據《三國志· 鐘會傳》記載,景元四年冬,魏國分三路大軍向蜀漢進攻。關羽第三子關索夫人鮑三娘戰死桔柏渡,葬于漢壽城北郊。公元263年11月,鄧艾軍越陰平,破諸葛瞻于綿竹,劉禪請降,維系了42年的蜀漢政權宣告滅亡。
蜀漢政權雖然滅亡了,但昭化古城記述三國蜀漢興亡史跡和留下的傳說與遺址,卻為研究三國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故有“蜀漢興,葭萌起;蜀漢亡,葭萌止”之說。“比如木牛流馬,就是諸葛亮在北伐時發明并使用的,其載重量大約400斤以上,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另外還有機關防止敵人奪取后使用。”張天碧說,各條蜀道也在三國時期得到了開發和高效利用。
古城現存的四條大街,主街寬4.2米,六條小巷均用當地青砂石板按三橫兩縱、中間高、兩側低的瓦背風格隨坡就勢而成,而且街巷之間“丁”字相連,具有“道路交錯相通,城門不相對”的軍事防御特色。石板街總長1025米,是四川境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街之一。信步古城,耳畔傳來楊慎那首著名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責任編輯: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