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遠烘
廣西合浦縣合浦師范學校內有一座東坡亭,是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而建的。亭內正面壁上嵌有一幅石刻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有論畫名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蘇軾因“烏臺詩案”而坐牢、被貶,62歲時從廣東惠州被貶到海南儋州,三年后(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崩徽宗立,五月下令大赦,蘇軾被“量移”(唐宋時公文用語。官員被貶謫遠方后,遇恩赦遷距京城較近的地區)途經合浦(時稱廉州)。廉州太守張左藏及士人鄧擬、劉幾仲等人招待了他,安排在鄧擬園林中的清樂軒居住。蘇軾在合浦居住了兩個月,期間寫了《廉州龍眼質味殊絕可敵荔枝》《雨夜宿凈行院》等多首詩篇和《記合浦老人語》等札記,給當地文化藝術留下深刻影響。兩個月后八月二十九日蘇軾溯南流江北上,抵梧州北往湖南永州履職,于次年病逝。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清樂軒故址修建起一座亭子,命名為“東坡亭”。
據《合浦縣志》記載:東坡亭“始建于何時失考。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建。道光、咸豐、宣統年間又經過幾次修建。民國元年九月廉州火藥局爆炸,亭被夷為平地。民國七年重建。抗日戰爭時期,亭為日機炸毀。民國三十三年再在舊址重建”。
東坡亭坐北面南,為歇山頂二進亭閣式磚木結構建筑,分前后兩進,環以回廊,建筑面積約160平方米。第一進為別亭,兩側有兩大圓門相拱。第二進為主亭,正門上方懸“東坡亭”三字大匾額,為廣州六榕寺鐵禪和尚所書,蒼勁凝重。正面壁上,是陰刻蘇東坡像。像的上方有“仙吏遺蹤”四字。左上有題款:“蘇文忠公遺像,乾隆己酉六月朔日摹,關祝。”左下題:“光緒癸巳孟秋重刻于廉州味經書院閩縣李駿斌謹識。”右上方題:“飛仙耶此公,春夢聃此公。公自以為七尺頑軀身,然兩髯之絕倫軼群也,則視范孟搏而尤雄,待秉鈞者誰氏,何為乎使之不安,于汴而躑踢乎,粵東距今者七百載矣,吾猶遇之,循川之郭白鶴之峰。仁和關祝并贊。”右下方題:“李朝貴模刻。”
像中蘇軾手掌向上雙手疊于腹前,面露微笑似乎作迎客狀。衣紋以單線鐵線描刻就,疏密長短相間,曲折有致,飄逸多姿,有如行云流水,瀟灑自如,刻畫出詩人的仙風道骨、大家風范。在面部形象刻畫上,其鳳眼目光炯然,雙頰肉往上提起,嘴微張,似在談笑風生。其闊耳長須,步履沉穩,神態自若,很好地表現出蘇軾樂觀豁達、激情豪邁和風度翩翩的樣子,是廣西現存珍貴的清代人像石刻。
除了合浦東坡亭,欽州也建有天涯亭紀念蘇軾。據資料顯示,亭中原有《蘇文忠公笠履圖》碑刻。東坡像刻于碑的正中央,上方為大字隸書“蘇文忠公笠履圖”碑額,下刻圖贊:“天涯坡仙,日光月皎。名著中華,風傳嶺表。由惠而儋,訪黎中道。乃館于廉,挽須留稿。帽說藤佳,鞋稱芒好。海角天涯。善人同口。”圖的下方,又刻“安州林成千繪、北龍朱騰興鐫”兩行小字,以及建碑人署欽州知州、靈山縣知縣雙慶的題記:蘇文忠公在儋州訪黎子云遇到雨,借農家笠屐,畫家傳笠屐圖,作褰衣狀,公在廉州,詩有“芒鞋不踏利名場,白頭穿林要藤帽”句,畫家又作笠履圖。海角亭遺像是笠履非笠屐也。數百年來,海角亭有公像,天涯亭亦有公像。昔公撰韓公廟碑云:公之神在天下,如水在地中,無所往而不在。吾以為蘇公之神亦無往不在也。則勒此像于海角亭也宜,即勒此像于天涯亭也亦宜。道光乙巳夏五月谷旦,知欽州事靈山縣知縣長白雙慶敬志。
與合浦東坡像相比,欽州的《蘇文忠公笠履圖》更富生活情趣,更傳神生動,畫像線條的藝術性也更高。可惜此碑已佚,只留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