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當代中國動漫文化突飛猛進的發展之下,豐富多彩的動畫形象百家爭鳴,以廣西少數民族民間故事為背景和題材的動畫形象是少之又少。在如今的動畫市場中,多以“快餐文化”的動畫作品為主流,存在著濃郁的日本風格,缺少中國獨特的動畫形象。文章通過動畫形象的造型設計,探討軟陶在廣西本土少數民族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運用,這將為廣西民族元素在動畫形象設計的領域注入新的希望,也將重新審視廣西少數民族本土元素在動漫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動畫形象;設計;軟陶;廣西;本土民族元素
軟陶在藝術的領域里有著淵博久遠的動畫造型設計。即使軟陶工藝發展較遲緩,但是這門藝術卻從不缺乏它傳播的媒介和速度。正是因此,我們在借鑒外國的技術時,要更好地發揮我國的民族優勢。
一、軟陶設計與動畫形象一脈相承
(一)軟陶是中國古老的動畫造型特色
動畫的造型設計是將動畫的角色設計為可視的形象,是一部動畫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動畫形象是將動畫的情緒和精神傳達給觀眾的重要載體,是其他任何元素所不能代替的,這也正是動畫藝術形象最具有價值的特征:賦予動畫感染力與生命力。在角色造型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造型目的,設計立體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而軟陶容易塑形,色彩豐宦,是角色設計中最好上手的材料之一。
雖然軟陶藝術在我國創作的歷史并不長,但翻開中國民間傳統藝術史,我們立刻就能找到它的歷史蹤影和軌跡,在中國的歷史上各個時期和地域,都存在著軟陶藝術與動畫形象并存的影子。河南淮陽的人祖猴,是以當地的泥為原料,做成外形粗狂的形象,并用鮮亮的顏色加以描繪;山東臨沂的泥塑,多數以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為原型,造型獨特,色彩鮮明;這些非常有特點的人物造型處處流露出軟陶藝術前身的影子,這些鮮活的造型對于動漫文化的影響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動畫形象設計的古今傳承
傳統動畫形象的刻畫,往往都存在著民俗的韻味,他們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孩童的玩物”這么簡單,人們賦予他們一定的實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所以大多數形象只是停留在了鬼、神、吉祥物等亙古延續的角色,他們為中國文明的進程曾做出過一定的貢獻,被推崇為神,并建立廟祠祭祀用于供奉。比如關公、土地公、黃道婆等。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交替變更,他們在傳承先人文化內涵的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將這些生動的造型融入動漫文化之中,讓他們在秉承傳統的同時又賦予了新時代的優點。諸如山東濟南的兔子王是中秋節的祭拜玩具,泥塑成型,兔首人身,兩臂抱攏,執藥杵,做搗藥狀。在原有的兔子王的造型基礎上,人們結合了自己的智慧用軟陶等簡單的材料便可以制作出簡單可愛的兔子王,他們以鮮艷的大紅色與白色為主,繼承了原有的喜慶色調,手拿精致的羽毛球拍,與奧運會和全民健身的主題契合,同時賦有時代感,既新穎又討人喜愛。這些現象受到歷史的推動而變化,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人類思維進步的證明,古今傳承正是對現今創作動畫形象帶來的極大啟發。
二、軟陶沒計豐富了本土民族動畫的新面貌
(一)給我們動畫形象設計的新啟示
隨著動畫制作手段的多樣化,動畫造型風格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但是從大的類型劃分,主要可歸納為漫畫類和寫實類兩種風格,雖然不同的動畫造型差異很大,但他們都具備了“少則多”的原則。因為一個成功的動畫形象,必須要盡可能地達到簡潔概括的標準,還要能夠充分地表現動畫形象特有的性格、內涵和外在特征。而利用軟陶制作的動畫造型也隨新興的動漫文化發展而逐漸升溫,如《魔獸世界》《植物大戰僵尸》《憤怒的小鳥》等歐美經典動畫形象設計已深入大多數中國觀眾的腦海,并影響當代青少年兒童的審美水平,以至于中國動畫市場流行的形象大多為日本、歐美風格,中國本身優秀的元素被迫擠到了市場的墻角。年輕人盲目追求或新穎、或獵奇的動畫形象,讓我們不禁為中國的動漫文化唏噓。中國的動漫產業文化應該端正自身的態度,從當前現象受到啟發,不要一味附和市場,不應該淪為別國的附屬品。我們應該挖掘我國潛在的優秀動畫形象,取其精華,去其糟糠,為自己的動畫形象而全力創作優秀作品。
(二)彰顯本土少數民族元素動畫形象設計特色
中國文化浩如煙海,其中不乏大量膾炙人口的民間傳統的神話故事。在廣西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必然存在著眾多美麗神秘的少數民族民間傳說故事,而這些故事也被制作為動畫搬上熒屏,如《劉三姐》《媽勒訪天邊X壯錦的故事》等。這些動畫的問世,曾造成不小的轟動,尤其是《劉三姐》的故事,其堪稱為廣西少數民族的代表作品,也因此而掀起一陣“最炫民族風”,由此廣西少數民族軟陶動畫形象開始逐步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透過這些動畫形象,讓廣大群眾了解廣西、探索廣西,達到人們情感上的交流。由此可以推斷:在動畫藝術之中,廣西少數民族元素是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可行性的。
在廣西本土少數民族的悠長歷史里,《劉三姐》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故事里面栩栩如生的角色,讓人們印象深刻。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已經被多次改編成動畫那是自然的。因為有了先前1960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所拍攝的同名電影《劉三姐》的先例在前,里面出現的主要角色已經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符號,地位不可輕易動搖。《劉三姐》里的主要色彩造型以黑色、藍色、紅色、白色為主色調,其他如莫老爺和三秀才的五顏六色的衣著和配飾主要為了凸顯角色反派、詼諧的定位。導致往后有關《劉三姐》的動畫形象總是不能脫離桎梏,也就出現了雷同的“創新設計”,例如:劉三姐的發型、服飾顏色等設計,都與經典電影里的形象極其相似。而軟陶材料的特性及柔韌程度極其類似橡皮泥,經過混合調色還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絢麗的色泥,利用軟陶自身的優點,可以搭配出更多精彩的顏色,在動畫形象造型中便于還原人物特點;例如:使用黃色、粉紅色、綠色等原生態植物色調為基調,打破傳統的顏色設定,大膽地運用自然界的對比色彩,使人物形象再塑新概念。故而,打破原有枷鎖,勇于創新,利用軟陶重塑劉三姐的形象,做到實至名歸的創新,同時展現出廣西本土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征,從而達到以心為本的民族親和力。
三、軟陶動畫形象發展的新方向
軟陶工藝在動畫形象設計上的結合與運用在中國正在發展中,從中可以看到巨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當代兒童深受國外動漫影響,但生活中不乏中國風味的感染和滲透。目前廣西本土少數民族元素在軟陶工藝和中國動漫產業中的產品甚少,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究竟制約其在動漫產業中發展的原因何在。中國對動漫文化產業的宏觀認識和整體認識已經不再是幾年前的初級階段了,我國的動畫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對我們廣大的動畫人而言,不僅僅是原地觀望,更應該從實際的客觀原因出發。從身邊世代相傳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找到具有吸引力的動漫形象。結合新的事物,吐故納新,以軟陶在動畫形象設計與廣西本土少數民族元素的運用形式上振興我國動漫的文化精神和品位,相信可以創立一個嶄新輝煌的動畫王國。
結語
在中國動畫文化產業中,動畫形象的造型要與民族文化相互扶持,特別是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其鑄造的廣西本土民族的文化精神價值必定超越眼前的經濟利益。動畫的復興道路任重而道遠,運用民族文化不是回歸原生態的年代,其所代表的正是中國動畫文化的一項革新。
參考文獻:
[1]譚玲,殷俊.動漫產業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陳雪芳.軟陶藝術:軟陶服飾設計.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3]陳雪芳,周平.軟陶藝術:軟陶室內裝飾設計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4]吳冠英.動畫造型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欒偉麗.動畫造型與民間美術.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6]張道一.張道一論民藝.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韋慧,廣西師范學院美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