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小鋒 陳禹銘
在災難之后,面對滿目的瘡痍與戰場般的殘骸,業界人士也在質疑:為何危險品倉儲區邊會有為數不少的居民區,今后如何做好相關土地規劃,防范此類事件發生。對于房企而言,是否有辦法迅速救援,最大限度降低對居民的損害。
土地規劃做好緩沖帶
應對類似天津大爆炸這樣的危機,更多的是前期做好土地規劃,如果距離大爆炸地點近,無論多結實的房屋,也經受不了沖擊。在事故發生之后,不少媒體和網絡輿論就對為何開發商會在危險化工品倉儲區域旁拿地開發表達了質疑。
按照《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開業條件和技術要求》,大中型危險化學品倉庫既“應與周圍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線、工礦企業等距離至少保持1000米”,但此次絕大部分小區雖然距離爆炸地點超過一千米,但仍然受到影響。
對此,萬科集團一內部人士回應稱,萬科海港城所涉及地塊在2010年之前就已經拿地,2011年前后就已經有業主入住海港城。而涉事的物流公司則是2011年才成立的,且彼時萬科方面并未收到周圍有危險品倉儲設施的通告。
原北京萬科公司總經理毛大慶在微信朋友圈也表示,萬科2010年4月獲取土地,當時周邊為普通物流倉庫,之后萬科及業主并未獲悉周邊改造為危險品倉庫。
從2007年開始,國內知名品牌開發企業開始進入濱海新區。萬通地產率先挺進濱海,2005-2006年融科置地、弘澤地產、新加坡吉寶集團開始入駐濱海,隨后萬科、首創曲線進入濱海新區。
依托產業優勢,濱海新區高端住宅相對集中。而塘沽區則成為住宅市場的核心區域,成交比重占整個區域的59%。
“整個區域如果從大的規劃來講,濱海新區還算是比較合理的。現在媒體都在說規劃有問題,這一點并不是很客觀。”據第一太平戴維斯一位前管理層人士分析向記者指出,住宅、工業項目混建的確會帶來一定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算致命,這次事故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突發事件,而是許多弊病積累起來的。
“從視頻上推斷,濱海新區爆炸時火柱高度高達400米,這就已經不僅僅是一般的爆炸了。而這就涉及了監管疏漏,涉及是否有危險化學品違規儲存的問題。”該人士表示。
“從規劃上說,危險化工品的倉儲空間和相應的生產用地周邊要留足夠的防護距離。另外,國家有關危險化工用品的存儲規范應該考慮防爆間距的問題。” 清華同衡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規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建議,危險化學品的防護間距,不僅要考慮防火,還要考慮防爆。國家規范需要完善,并要執行到位。
“當年規劃需要再追溯。在執行當中,地方可能也存在對實際落地項目監管不力等問題。需要進行包括規劃、建筑設計、建造、運營在內的嚴謹調查。”彭劍波認為。
在彭劍波看來,濱海新區事故中危險化工品的倉儲用地設施和居民區距離也確實太近,中間也缺乏有效的緩沖和隔離措施。今后應該吸取教訓,考慮人禍天災的潛在風險。
安全玻璃受關注
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局委托天津市房屋安全鑒定檢測中心對爆炸事故影響最嚴重的房屋開展了安全鑒定。
據天津市房屋安全鑒定檢測中心總工程師趙億介紹,目前已對受爆炸事故影響最嚴重的海港城清水藍灣、啟航嘉園、金域藍灣小區內的12棟樓房進行了緊急現場查勘檢測和安全鑒定。
本次受損住宅基礎承重方面暫未出現問題。經現場查勘,上述建筑地基未發現不均勻沉降、滑移等損壞現象,基礎未發現因老化、腐蝕、酥碎、折斷等產生的結構明顯傾斜、位移、裂縫扭曲等現象。在上部承重結構方面,僅海港城清水藍灣1號樓1904室的臥室及走廊因過火造成樓板底部鋼筋保護層大面積脫落、鋼筋外露。
除了一般的爆炸火災事故中都會碰到的燒傷燙傷和建筑垮塌壓傷之外,本次天津爆炸案中比較受到重視的是因破裂玻璃造成的損傷。從各大醫院和保險公司釋放的信息看,這次天津爆炸案中有很多傷員是被瞬間爆破的玻璃劃傷。不少因玻璃爆破而導致身體和財物損失,也成為保險公司理賠的重要領域。
據啟航嘉園小區的居民表示,爆炸造成家里受損嚴重,窗戶框被震掉,臥室到處是碎玻璃碴,家具、門框嚴重變形。而距離爆炸中心 800米的海關大樓損毀嚴重,玻璃完全震碎,連背向爆炸點的門窗玻璃都嚴重受損,大廳門框倒塌,巨大的沖擊波使得玻璃碎片橫插在水泥墻里。
國家對于建筑安全玻璃早有明文規定,有十一項部位必須使用安全玻璃,其中包括了7層及7層以上建筑物外開窗、面積大于1.5平方米的窗玻璃或玻璃底邊離最終裝修面小于500mm的落地窗、幕墻等。
所謂安全玻璃,是因為其沖擊破碎以后會變成均勻的小顆粒,而不是像普通玻璃變成尖銳狀。術語中的“安全玻璃”是指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鋼化玻璃、夾層玻璃及由鋼化玻璃或夾層玻璃組合加工而成的其他玻璃制品,如安全中空玻璃等。
目前大型地產公司普遍能遵守規定,安裝安全玻璃。但對于中小型開發商而言,由于在修建房屋和裝飾裝修都是外包給建筑承包商,自己并不參與建筑和裝飾,在裝飾過程中時常會有違規現象。
“萬科作為負責任的企業,一定是把客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有報道說萬科使用了不合格玻璃,這是絕對沒有的事情。”萬科集團總裁郁亮近日表示,三個天津項目的窗戶,在設計、施工、驗收上都是符合規范要求的。據其表示,萬科所采用的兩家主要供應商和施工方,一個是遼寧的宇宏門窗,一個華信門窗,都可確保不會出現這些問題。
據悉,在《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規定》中,只規定了十一項部位必須使用安全玻璃,除此之外,均未作強制要求。此次造成了巨大傷害的,恰恰是這些未強制使用的普通玻璃。因此,業內人士呼吁,應該強化對安全玻璃使用的范圍和要求。
針對此次部分居民因玻璃受傷的原因,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北方很多樓盤的陽臺并不是封閉的,這意味著很多樓盤的陽臺玻璃是購房者自己安裝的,而很多購房者在選購玻璃的時候并沒有安全意識。
強化社區救援

在此次天津爆炸的社區救援中,萬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三個小區的物業名冊上有4900余戶業主的超過8000個電話,萬科客服中心在爆炸后第一天上午就調集了100余名工作人員,試著聯系客戶。
“在事故發生后的72小時內,最大的壓力是搜救業主。”負責一線指揮的劉肖說,他一直擔心會不會有沒有搜救出來的業主。但后來百分百聯系上。
萬科物業的一名人士鄒明說,汶川地震時,也曾到四川項目進行過救援。他坦言,兩起災害對比來看,地震后,災民們會比較集中,便于信息傳遞。七年后,業主雖然不集中,但互聯網技術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在當夜的救援過程中,就有業主通過微信向萬科物業方面求救。萬科的管家體系,每500名業主一個管家,使用唯一的手機號、微信號,每日的管家播報,APP等新手段,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這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啟示,如何隨著時代的發展,運用新技術進行社區管理、應對災害。我們已經在研發機器人巡邏等技術,如果技術成熟了,應用在這種時候,會減少對員工潛在的危害,降低他們的勞動強度。”但鄒明表示,這些應對自然是無奈之舉,“我們永遠不想有這樣的應用機會,所以對周邊環境的跟進和預案,更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主任白友濤認為,目前,我國負責災難救助的主要責任方還是政府。“但政府缺少應急救援的團隊,面對突發事件只能依靠消防來處理。在面對大規模災難時,就會突顯出救援力量短缺,緊急情況下一定的救援工作的確是由物業承擔的。”
“在突發災難的救援過程中,社區自救是很重要的一環。”澳門大學政府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陳定定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在社區救援的建設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應該鼓勵建設更多的民間救援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