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贛閩粵三省交界的青山綠水間,散落著客家先民留下的建筑文化富藏——客家民居。客家人遷徙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永康年間,客家文化結合了中原文化和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發展出獨特而鮮明的風格。客家民居穿越千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然是這片大地上的文化珍寶。
客家民居主要包括贛南圍屋、閩西土樓和粵北圍攏屋三類。由于客家人由北至南遷徙,贛南是接納北來客家先民的第一站,因此贛南圍屋被認為是歷史最悠久的客家民居類型。圍屋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定南縣、全南縣、信豐縣、安遠縣、尋烏縣等6縣境內。圍屋造型獨特、古拙森嚴、固若金湯,極具歷史文化價值,是中華傳統民居中熠熠生輝的明珠。
客屬祖地
在長達數千年的遷徙、斗爭、生存的歷史中,客家人的文化精神都凝結在了他們的民居之中,客家人崇文尚武的性格,深深浸潤在圍屋之中。圍屋體現出客家人為爭奪生存空間不屈不撓的斗爭意識,是一部生動的客家變遷史,體現出“文武合一,耕讀合一,官商合一,村圍合一”的客家文化精髓,其中所蘊含的人文內涵,讓這些古樸民居極具文化分量。圍屋對外具有極強的防御性,對內則講究家族聚集居住的和諧秩序,同時,客家人尤其注重對子孫的禮序文化教育,這些特征都可以在圍屋中找到痕跡。

就目前而言,三大客家民居類型中,福建土樓具有更高的知名度,這主要在于土樓最早獲得文化保護和價值開發,而圍屋則寂寂散落在鄉間多年,近年來才獲得較多的研究和關注。如今,在一般游客眼中,圍屋與土樓經常“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圍屋與土樓有很多不同之處,有研究者認為,“富人的圍屋,平民的土樓”能簡要區分出二者的歷史差別。
具體而言,圍屋多為一人所建,圍內只居住一戶姓氏人家,如關西新圍系徐名鈞所建,燕翼圍系賴福之所建,烏石圍系賴景星所建,圍屋是一個家族的居所,后世居住者都出自一個先祖,類似“大宅門”;而土樓多為鄉鄰合力而建,一座土樓內居住著幾十戶乃至上百戶,類似“大雜院”。
因此,圍屋的形制偏小,多為方形,而土樓的體量偏大,甚至可以達到四五層高,居住上千人,多為圓形。此外,每一座圍屋往往是山水間的“獨棟城堡”,而每個土樓之間往往相隔較近,形成土樓的聚落群。
“獨立城堡”
圍屋是集祠、家、堡于一體,防衛性能高是它的鮮明特征,也是中華傳統民居中最具有戰御性質的民居類型之一。贛南圍屋多為方形,有“口”字形和“國”字形兩種,占地可達十余畝,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圍內的內墻用蕨粉、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時可剝下充饑。就算被敵人圍困,圍屋也能保障居民生存所需很長一段時間,幾乎就是個自給自足的“獨立城堡”。
此外,圍屋的墻體為青磚或花崗石砌成,墻體堅固耐壓,有的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而且圍屋的外墻上幾乎不開窗、或者只開小窗,圍屋頂層設置槍眼炮孔射擊口,用來抵御外來的襲擊;在方形圍屋的四角位置,往往構筑有更具殺傷力的炮樓和碉堡,朝外、朝上凸出,使得火力攻擊沒有死角。
圍屋門高墻厚,堅實高大,且設有碉堡,遍布槍炮口,如此固若金湯的民居建筑,在歷史戰亂年代,保護了家族成員的生存安全。然而,外人看來冷峻森嚴的圍屋,在內部卻能展現另一派舒適和諧的家族氣氛,體現出宗族群居的親和性和禮序文化。較大的圍屋內部建有祖廳,家族長者往往居住在居中、居上的房間,其余則按照長幼親疏來安排房間,更大的圍屋則是多層的套圍,以容乃更多的家族成員。同時,圍屋內的房屋檐梁、雕塑、繪畫裝飾都極其講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山水相邀
總體而言,客家民居往往遠離喧鬧市鎮,是獨立在山水間的家族城堡。山水相邀,環境共生,是圍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圍屋建筑體型多依山勢結合,并不因為建屋而盲目地大規模挖山平地。同時,利用山體的錯落,形成不同的坡度樓層,前低后高,呈階梯形,尺度精確。
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圍屋多建于明末之后,這也是圍屋形制逐漸成熟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圍屋已經充分結合了我國傳統“風水學”的大部分內容,體現出傳統建筑選址的文化特征。例如,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的關西新圍,位于關西小盆地的西北部,北面有下燕陂和松江陂,兩座水陂的水分別從東、西方向流出,與自東南方向流下的楊屋場河匯聚成關西河,關西新圍正好在其中間,在風水格局上叫做“四水歸聚”,是選址的風水寶地。
資料顯示,整個贛南地區有圍屋600多座,而真正保存完好的圍屋實際上已不足百座,不少圍屋由于缺乏維護正在損毀、衰敗、消失。
伴隨著圍屋的消失,古老而傳統的客家文化也逐漸被強勢的現代文化所侵蝕。雖然目前作為旅游開發的重點對象,贛南圍屋的價值正在被逐漸重視,然而出于功利性質的文化保護,往往并不是古建筑保護的最佳方式。處理好文化保護和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需要智慧,更需要對歷史和文化的認知和尊重。

烏石圍
坐落在江西龍南縣楊村鎮東水河邊的烏石圍,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其大門前左側臥有一塊很大的烏石頭,所以取名為烏石圍,又名盤石圍。
烏石圍前方后半圓,風格迥異,獨具特色。圍屋正面左右兩角對稱,建有高達15米的方形炮樓,炮樓的四面墻上分布許多槍眼和炮洞,堅固異常,具有較強的防御能力。
關西新圍
位于江西龍南縣,建造于清嘉慶年間,是迄今國內發現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結構功能最齊全的圍屋,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散落在民間的皇宮”。
圍屋整體呈現“回”字,中間的“口”字部位是圍屋的祠堂,是圍內建筑、裝飾最華麗的地方。圍內建筑以祠堂為中軸線對稱布局。關西新圍內保存下大量的石雕、木雕、繪畫、鑲嵌等裝飾精品。
燕翼圍
燕翼圍建于清順治年間,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是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
燕翼圍外墻厚實堅固、筆直矗立,如千仞陡壁,具有極強的防御性。圍內各層有騎樓,回環相通。圍內結構精巧令人稱奇,臥室、倉庫、過道、回廊、門窗、樓梯等多變而又統一,疏密有致、通風講究、采光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