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春慧
【摘 要】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飛速發展,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關系到個人以及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目前,中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還不夠完善,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普遍不高,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這個問題亟待研究與解決。本文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定義與意義入手,簡要論述如何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 生態文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8-0024-01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目標和原則,采用各種途徑和手段,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影響,培養其生態文明素養,并使其自覺遵守生態系統的原理,積極通過生態實踐活動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實踐活動。
中國正處在經濟飛速發展、和諧社會建設時期,在新形勢下德育的特點和規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引入高校德育領域,它對德育的創新以及高校德育改革的推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時,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高低也直接關系到未來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關系到中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但目前我國的生態教育一直處在缺失狀態,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沒有系統地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和環境教育,相應的生態知識非常匱乏。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培養正確全面的生態文明素養迫在眉睫。
一 加強理論課程學習,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認知水平,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情感,養成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習慣,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能力。要達到這些目標,要通過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與課程的教學。主要的授課老師為輔導員、相關課程任課老師以及學校管理者。
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此課程由專業思想政治課老師以及輔導員來授課。首先,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學習,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其次,全面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論以及形勢政策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形勢政策觀,提高其正確分析生態形勢,正確理解生態文明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提高其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踐行力。最后,宏觀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歷史經驗教訓的學習。在我國近現代史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教育方面,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幫助高校大學生從中學習總結,不斷在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之路上勇往直前,取得更大的成效,為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與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做出更大的貢獻。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另一個途徑是人文科學選修課以及相關的專業課程,這些課程由相關專業老師授課。通過開設人文素養選修課以及相關專業課程來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與綜合素養,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二 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提高大學生生態行為能力
有了生態文明理論課程學習的基礎,就要將其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生態行為能力。教育者在生態文明理論教育的基礎上,應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環境教育實踐活動,例如通過調研使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給社會和人類帶來的危害,開展美化、綠化校園的活動,開展生態文明知識競賽,組織生態文明調研興趣小組與成立社團,組織大學生參加環境保護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生態文明的社會調查,等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行為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同時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發揮高校大學生作為主力軍的獨特創造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
三 推進校園生態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生態校園
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絕大部分都是在校園里進行的,因此推進校園的生態文化建設,構建和諧健康的生態校園能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隱形生態文明教育。綠色和諧校園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傳授文化、學習知識的搖籃,建設綠色校園,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環境保護意識的感化與熏陶,逐步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與情感,進而內化為自身穩定的心理素質,并外化成自覺的生態文明行為。
總之,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使生態文明觀念真正深入人心,并自覺外化成一種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為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美弟.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