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婧
現代教育精神倡導“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關心。”新課程標準下的思想品德課程與這些育人要求是一致的。那么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如何把教育主題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并內化為學生的基本價值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多種教學方法。
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方法中,常用的案例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往往在情境設置、網絡教學的模式下被廣泛應用,其中不乏生動精彩的典型課例,然而我認為教師需要思考的是在日常思想品德教學中,應避免課堂的精包裝,去繁就簡,化教法于生活,真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會學生自主感悟,給學生以心靈的滋養。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學習新天地》時,課堂中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問:在學習方面,目前你遇到最主要的困難是什么?
一個名字叫王穎的女生舉起手說出自己的困難:“我來到這個新集體覺得對手多了,壓力很大,很緊張,不知道怎么辦?”
老師沒有急著回答,而讓同學們幫幫她。“她應該多參加點體育活動,比如課間和同學們打打球。”“周圍的同學應多和她主動說話,多關心她。”“對手多了還不好?正好能激勵我們更努力地學習。”“她應該改改自己的想法,來到新班級,我們都是你的同學、朋友,而不應是對手。”“就是、就是,同學們應該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在為同學解決一個真實的難題時,大家你說我說中不僅把本課教材的一些內容理解到位了,還輻射出了與同學如何相處、合作與競爭、情緒的調節等其他知識。這一小節沒有老師的說教,也無須精心制作課件,在課堂情境設置中,學生的真實生活就是課堂的素材和背景,在這里滲透了合作、討論、談話等教學方法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并在自助與助人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在課堂中教會學生把握學習中的感悟,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達成學生個體內部知、情、意、行的協調統一,相信學生們都會有各自的收獲。
在教學中,思想品德學科天然的屬性就是思想性、人文性和社會性。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方法,在課前的新聞播報環節中,教師準備了這樣一條新聞線索:“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臺這樣的意見?”
小組答案:“我們生活中有很多浪費糧食的現象而有很多人還吃不飽飯,這會加大貧富差距,使人們心理不平衡,引發不必要的矛盾。”“鼓勵人們要提高節約意識,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現在正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這樣做是提醒行政人員要注意自己的行為,杜絕大吃大喝,樹立良好的公務員形象。”“符合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糧食也是國家的戰略儲備,關系國家的安全”等等。
小組合作的方法使學生融入“團體學習”的氛圍中,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學生們會在互動模式中進行不同程度的“深度匯談”,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了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更快。
同時這樣的小組合作探究與恰當的課堂活動的結合,使學生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也就是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來領悟道德知識,接受道德觀念,并激發他們的情感,使之轉變為學生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并從內心產生履行道德準則和法律義務的自覺性,形成道德動機。
以上兩個教學案例,更大的意義是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盡量減少那些純邏輯的推理,多一些學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使學生自主感悟、自主體驗,教師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做知識的發現者并在不斷地擴充知識,在積極交流中學會主動思考、關注社會。同時,這樣的教學活動與方法的結合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進而進行正確引導的時機。而學生通過情感的表達,在交流中受到感悟,做出正確的判斷,也使學生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提升。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我們的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的運用也應以啟動生活素材為主導。
在教學實踐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普遍認為教材枯燥,學生不好調動,思想品德課難教,有畏難情緒,甚至還有些教師認為思想品德課是一種政治宣傳,對不諳世事的中學生,灌輸是普遍的教學行為。其實只要教師全面認識思想品德課教材,充分發揮它的學科性、社會性的特點,把社會發展、學生的生活經歷、城市變遷這些老百姓話題或者時事動態、社會變革這些社會話題有機地引入課堂,以豐富的社會知識深化教材內容,就能延展教學空間,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以適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意識和教學的師生互動意識。這樣既不脫離實際也能解決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給學生說的“單邊行為”,教師以鮮活的生活素材、以新的視角去整合運用教學中的各種方法就會達到思想品德教學的突破和創新。因此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把握好課程的特點,發揮它的優勢,轉變教師的教學思想,改變教學行為,緊密聯系實際,勤于鉆研教學教法,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智力類型,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注重運用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學生學會體察生活,了解社會知識,積累見聞,學會總結分析,使每個學生在點滴中感受思想品德課的樂趣和思想品德教學的人文性,同時也使他們在課堂上有的說、樂于說,在學習中有疑問、有觀點、有主見。
在日常教學實踐中,有機地把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結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信息來源渠道多、內容廣、獲取信息速度快的特點,調動學生收集信息、整理運用的能力,展現他們靈活的思維和觀察分析問題的敏銳性,同時也加強學生對教材的情感體驗和社會責任感,進而提高了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活力,也補充和啟發了教師的教學認識,促進教師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依托于理論指導,不斷提高和深化,教師不僅做教學的研究者也要做學生的研究者。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需要教師走進去用知識、智慧和愛心與主體對話,真正展現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