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麗
近期,筆者為中班孩子開展了“神奇的指紋”科學活動,活動以“熊大家的花瓶被打碎了,它們在花瓶上找到了一枚指紋,這到底是誰的指紋呢?怎樣才能找到打碎花瓶的責任者呢?”的問題情境導入,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認識指紋、了解指紋的三種類型。
因為《熊出沒》是本班孩子很喜歡的動畫片,所以他們很快地對活動產生了興趣,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比較投入,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操作材料,并得出結論,活動結束后,大部分孩子都能了解到:指紋有三種類型,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但整個過程卻也伴隨著忙碌與慌亂,幼兒忙著操作,教師忙著指導。
例如,許多孩子將自己的指紋印滿了整張紙,還有的幼兒因為太用力而將紙按破,一些幼兒因為蘸了太多的印泥而無法看出自己的指紋。后來,我對整個活動進行了反思,并與其他老師進行了討論,我意識到,我的這個教學活動缺少了科學活動的最核心的部分,那就是幼兒的自主探索。在這個活動中,我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將幼兒的自主探索與動手操作混淆在了一起,甚至以為幼兒操作了就是探索了,忽視了幼兒的自主性。
其實真正的自主探究要求學生做活動的主人,要在老師的引導下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各種感覺器官,通過動手、動眼、動嘴、動腦,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教育家蘇霍姆林提出:“教師要把人類的智力財富傳授給學生,并能在他們的心靈中點燃求知的欲望和熱愛知識的火種?!笨茖W活動對幼兒最大的吸引就在于它的動手操作,而動手操作如果不是幼兒自主探索的,那價值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動手操作只能是自主探究的一種途徑,科學活動的開展必須以自主探究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
一 自主探究應該是有準備的動手操作
首先,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這次活動中,我以“讓幼兒看指紋圖案,猜一猜它在身體的哪兒”來引導幼兒發現指紋。因為孩子們沒有任何關于指紋的經驗,所以他們有的說在鞋上,有的說在肚子上,還有的說在腿上,可就是沒人發現它在手指上。因此我只好提示他們,讓他們看一看自己的手指上有沒有。雖然孩子們后來都發現了,但他們并沒有覺得很開心,因為這是老師發現的,而不是他們發現的。
其次,教師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須要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本次活動,老師準備了很多材料,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材料就是印泥?;顒又埃蠋熞呀泧L試印出指紋,也成功了??墒俏覅s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孩子的手指太小、太嫩,他們很難將自己的指紋清楚地印出來,因此大大地降低了孩子們探索的興趣與熱情。由此,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之前,應該充分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為他們提供恰當的問題情境與活動材料,讓他們能夠有準備地動手操作,為自主探究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二 自主探究應該是幼兒主動的動手操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笨茖W探究活動在科學領域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又是學習的目標,科學探究的過程主要包括“發現問題——猜測結果——擬定計劃——收集證據——進行解釋——表達與分享”,而這其中的每一步都應以幼兒的主動性為前提,否則它將只能成為一種形式,而不能幫助幼兒形成科學探究的習慣與能力。
本次活動中,幼兒動手操作了兩次。一次是在一張小圓片上印上自己大拇指的指紋,另一次是在一個統計表中印出自己五個手指的指紋,從而感受指紋的獨特性。可是,這兩次操作我都以“請你怎么做”的語氣來要求孩子,并沒有給予他們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機會,使得他們的自主探索變成了機械的動手操作。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更多的應該是作為引導者和支持者,為幼兒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幼兒去思考,引導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如在此活動中,如果教師將“請你怎么做”換成“你有什么辦法來找到自己的指紋?”那么將更能激發幼兒的主動性,促進幼兒的自主探究。
三 自主探究應該是有目的的動手操作
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有一定的目標,每個老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都應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但一個好的教學活動,尤其是科學活動,還應該讓幼兒也能有這種目的性,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操作。放任自由或者把自己的教學目標強加給幼兒都不能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究。這就需要老師審慎而有效地引導和幫助。科學探索要靠問題的不斷推動,教師可以以問題引導幼兒向一定的方向觀察探索,以問題引導幼兒與環境、材料、同伴、教師相互作用。
如在這次活動中,我可以先讓幼兒自己想一想:“如何把指紋印下來”“指紋都是一樣的嗎?”等,幼兒沿著這個方向去觀察探索,活動的難點就容易在幼兒的探索中突破。當然,教師的問題要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要讓幼兒通過努力,通過自主探索能尋找到答案。同時,還要注意到問題的開放性,激勵幼兒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樣,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探究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能得到發展。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