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鶴
【摘 要】軀體殘疾中職生作為青少年中的特殊弱勢群體,每個成員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本文立足于普通音樂課的教學實踐,旨在探討體態律動教學對軀體殘疾中職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軀體殘疾中職生 人際關系 體態律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8-0167-02
軀體殘疾中職生是社會青少年人群中的特殊群體和弱勢群體,他們因為遺傳、先天畸形或在生活中遭受傷殘事故,而導致四肢病損、殘缺或畸形。
近年來,我國的“扶殘、助殘”力度在不斷加大,由于國家政策扶持,軀體殘疾中職生相較于其他殘疾人有著優越的學習條件,但外在物質、經濟的支持對于其存在的心理問題的幫助還是微乎其微的。他們由于明顯的軀體殘缺或異樣,導致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被視為“怪異”而受到歧視、不公正對待,長期處于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的心理狀況是讓人擔憂的。有研究表明,軀體殘疾人癥狀自評量表評分中軀體化、抑郁、焦慮、恐怖、偏執、人際關系、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SCL-90總分均較健全人評分高,而同時發現,影響他們心理狀況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殘疾等級。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軀體殘疾中職生普遍存在認知偏差、自卑、敏感、情緒反應激烈等心理問題,而這些必然導致他們的人際關系也隨之出現問題。比如怨恨父母、歧視其他類型的殘疾學生、不信任身體健全教師、很少和校外人員交往等。因此,作為一名特殊教育的一線工作者,幫助軀體殘疾中職生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促成其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而令人欣喜的是,在筆者的音樂課教學實踐中,發現了體態律動教學法對促進殘障中職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一定的幫助。
一 體態律動教學法釋義
體態律動學是由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提出的一種音樂教育理論和方法。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表現為:讓學生通過身體來體驗節奏感,把原本來自自然和身體的節律運動的音樂節奏,通過身體對音樂的感受達到對音樂的準確理解和把握。律動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身體動作體驗和培養節奏感,以加強對音樂的注意與記憶,達到促進學習者自我表現的愿望,從而提高他們的創作動力。而這些表達音樂的動作,都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以游戲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的。達爾克羅茲要求學生把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把所感覺的音樂再現出來,它不要求有優美的姿態,而要求學生有放松自如、協調、充滿信心的動作。
達爾克羅茲還認為:“音樂教育首先就是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動作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通過這種教育手段,可以使學生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轉換和密切聯系的媒介,以達到身心和諧發展?!边@種把心靈的語言通過肉體來體驗的過程非常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諧發展。他也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音樂的天賦,強調每一個學生的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身心放松、精神愉快。
體態律動教學法的產生距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了,現已被世界各地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不僅被應用于音樂教育的范圍,甚至還被廣泛應用于音樂治療學、康復醫療、弱智和傷殘等特殊教育的領域,但在我國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教育體系,常與后來的“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結合起來用于普通中小學或專業音樂教育中。
二 體態律動教學對軀體殘疾中職生和諧人際關系的促進作用
1.律動增強學生自我暴露度,加深人際關系
體態律動教學要求學生用身體去表現音樂,這對于軀體殘疾中職生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但是如果能夠使他們自信地將自己身體的殘缺和弱點展現給別人,那么對于他們的自卑心理和人際關系問題的解決,將會帶來極大的幫助。教學實踐證明,這一難題是可以實現的。
首先,殘疾中職生的音樂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健全中職生,這意味著他們在中、小學沒有接觸過較為先進的音樂教學方法,體態律動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新奇的一件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們面對這樣新奇的教學方法時,濃厚的興趣在他們內心產生,這會使他們專注于教師的教學,也變得非常配合;再加上教師的真誠和鼓勵,他們也都愿意積極參與其中。當然,教師會以學生的殘疾部位的差異,編創一套適合每個學生的動作。
另外,體態律動教學注重課堂的活躍氣氛和聲勢。教師可以通過氣氛感染和互相帶動的方式實現殘疾程度重又自卑的學生參與到律動中來。在殘疾中職生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殘疾程度較輕的同學一般性格較為開朗,而那些心理問題較嚴重的都是殘疾程度較重的。但不能忽略另外一個現象:在同一個班級中,性格開朗,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整個班級中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一般都會是其他成員心目中的榜樣。這樣,殘疾程度輕的同學在律動中會很快帶動殘疾程度重的學生一起參與。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根據音樂課的進度,漸進式地增加律動活動的時間和復雜程度。在第一次運用體態律動教學法時,教師會用一些簡單的拍手、拍身體、彎腰的動作和演唱結合起來去帶領學生。有的學生身體運動起來不靈活,他可能會拒絕,但教師將動作速度放慢,或將動作改編為他專用的動作,加上鼓勵的言語和眼神,還有班級里優秀同學的影響,他會漸漸開放心靈,愉快地參與其中,當他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做到的時候,就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多地參與律動活動。
因此,體態律動教學會促使軀體殘疾中職生越來越多地向教師和同學自我暴露,這會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增進他們對自己殘疾現狀的了解和接受,并能密切師生和同學關系。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審美體驗,培養學生健康情緒
體態律動教學是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訓練學生的,使學生不僅是用聽覺去感受音樂,同時學習用整個機體和心靈去感受音樂旋律的起伏和情緒的變化,體會和表現音樂的結構和情感。因此,教師在給學生欣賞音樂時,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過介紹、講解、示范等各種方式激起學生的心靈共鳴,使教材中美的情感去感染學生。另外,律動教學法中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使得教師必須帶著熱情和真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用自己積極的情感去營造一個融洽、輕松的學習環境,并且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律動活動中來,發揮他們的創造能力,這樣也使學生的健康情緒得到促進和發展。
例如:《生命之光》是一個聾人舞蹈的配樂,講述了一個聾啞姑娘沉浸在失聰的苦悶和抑郁中,由于母愛的光輝而內心重燃生命希望,最終以感恩的態度走出情緒陰霾,在心靈深處感受到鳥語花香和生命最終美好的故事。
在欣賞之始,教師先講解音樂的內容,之后結合音樂的情緒動向而編創一套表演動作,用動作去講述這個故事。然后,學生在教師的示范、提示和鼓勵下,勇敢地將自己當作音樂故事中的主角,體會音樂所傳達出的悲傷、絕望、感動、激憤、興奮、喜悅等一系列情緒,并將之用身體動作模仿教師表演出來。最后,當學生漸漸地融入音樂情情境中時,教師鼓勵學生自己編創、改變原有動作,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對情緒的表達表演出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豐富了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親身展現出了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課堂的最終,學生是在愉悅的情緒中走出教室的。
3.團體編創、表演律動增進團體合作,和諧師生、同學關系
體態律動教學可以根據課程的進度和學生的掌握度而逐漸變得復雜、豐富,所以在一段時期,教師會讓學生欣賞有多個人物形象,并且有完整故事情節的音樂。這時,律動教學法常采用團體編創并表演的方式進行。比如:《動物狂歡節》是一部別出心裁、諧趣橫生的管弦樂組曲,作曲家以生動的手法,描寫動物們在熱鬧的節日行列中,各種滑稽有趣的情形。整部組曲有很多個獨立的曲子所組成,有獅王進行曲、公雞與母雞、野驢、烏龜等。這部組曲每一個獨立的曲子都有著很強的故事情節性,教師就在這個基礎之上,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號召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到聽音樂表演故事的律動中來。由教師規定,學生組成多個小組,各組在教室中就地取材找道具,并編創、表演某一個動物的故事,最后,共同組成一部動物狂歡的熱鬧啞劇。
在整個律動過程中,每一個小組的成員先是一起協商:什么樣的故事情節和音樂最貼切,哪個同學來表演,道具又由誰來負責……達成共識后,就開始實施。在協商和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困難或者小組成員意見不一致,那么,教師幫忙協調并給予建議。待每一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整個編創之后,教師輔導各組開始輪流邊聽音樂邊表演。表演結束后,由教師來總結各組的優缺點,提出表揚,給出改進建議,最終在教師和同學的共同協商下,選出最優秀小組,由教師給予具體獎勵。
團體編創、表演律動活動的始末,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對音樂情感的正確把握以及音樂情緒的準確表達,是團體編創、表演的基礎,對于這個基礎的認知,學生必須依賴于教師,而后在編創、表演過程中,教師也必須對每一組進行干預,給予指導和建議,課堂結束后,教師再對每一組的表演給出評價。這樣的律動過程必然培養了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因此也必然融洽了師生關系。
團體編創、表演的過程需要每一小組成員同心合一,互相協調,將個人性格中的尖銳特點暫時放下,學習開放、寬容,能夠接受不同意見,最終達成一致,并榮辱與共。這也會有效增強同學間的團體協作能力,并融洽同學關系。
體態律動教學不僅是行之有效的音樂教學方法,而且它本身所透出的人本主義思想以及教學的有效性也是完全能夠用來幫助軀體殘疾中職生去解決心理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的。但是,要在特殊教育中,改善軀體殘疾中職生的這一問題,是任重而道遠的,除了各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仁愛之心以外,更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對殘疾人的認可與支持,這種支持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應該是心理上的接受和認同。
參考文獻
[1]林笑微、陳優、宋兵福.軀體殘疾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1(6)
[2]張思艷.音樂“體態律動學”簡議[J].文教資料,2009(6)
[3]趙巖、陳廣菊.西方傳統音樂教育的叛逆者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音樂向人本的回歸[J].作家,2012(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