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良

【摘要】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高校教學的重要方面,具備著較強的民族性和區域性,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和時代的發展,高校美術教學出現了一些問題,使高校美術教育失去了它原有的發展方向。因此,高校美術教學應融合現代藝術的因素,與時俱進,培養學生的美術表現力和創新意識,推動高校美術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學;現代藝術;基本特征;發展
長期以來,美術一直是人們表達美好愿望的載體,涉及到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尤其是高校的美術教育,以專業的方式反映著人們的審美情感和美好期盼。但是,隨著高校的擴招,就業壓力的加大,高校美術教學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要想保持高校美術教學的適應性、持續性,就要為高校美術教育注入新的“血液”,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美術教學中的不足,對美術進行更好的延伸和創新。
一、高校美術教學的基本特征與現狀
1、高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學的根基源自日常生活
美術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描述形式,是創作者感受生活后的表現載體,是物質和精神發展的一種體現,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高校美術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高校美術教學中會涉及美術的取材、表現手法、審美風格、外形特點,這些與日常生活經驗是密不可分的。
(2)教學的理論源自傳統文化
高校美術的許多表現形式與民間藝術、民俗密切相關,比如年畫、書法、風箏等,是民俗的一種物化方式,在教學中吸收傳統表現技巧,體驗風俗畫表達的愿景,不斷創新,在傳統人文歷史的基礎上形成豐富多彩、新穎時尚的表現形式。其實,不論高校美術教學怎樣發展與變化,始終存在傳統文化的影子,這也是高校美術教學的生命力所在。
(3)教學的目標源自審美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審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美術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依賴傳統文化又有創新,慢慢的成為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伴生品,體現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反映出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所以,高校美術教學的目標主要源自審美需要,豐富人們的審美視界。
2、高校美術教育的現狀
(1)輕理論重技術
中國美術在幾千年的發展中,藝術前輩們為了滿足美術再現客觀現實的需求,一直致力于研究、提高美術的表現技巧,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當前美術教育重視美術技巧,而輕理論教學的現象。可是,現在高校美術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審美能力,美術技巧已不是限制、評價美術發展的主要因素。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繪畫者,只有高超的美術技巧是不夠的,還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感受現實生活事物將其轉化為美術形式的表現力。但是,現在國內各大美術院校或美術專業,教師將技巧教學作為重點內容,學生學習、練習側重于技巧和臨摹,長此以往,學生不具備理論知識和美術內涵,成為了臨摹的機器,技巧的承載者。
(2)培養目標不明確
傳統“精英式”的高校教育,隨著高校的擴招,發展成了“大眾式”的高校教育,很多熱愛美術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高校學習,但是,學生數量的增長也加劇了就業壓力,許多學生畢業即失業。在這種情況之下,為了使學生畢業找到自己滿意、對口的職業,許多高校美術開始將就業作為培養方向,在探索實踐中,模糊了高等美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概念,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許多畢業生即不能從事設計工作,也不具備擔任美術教學的能力。
(3)重傳授輕培養
現在,高校美術教學有固定的一套模式:示范美術畫法—傳授專業知識—輔導練習。教師“傳授”,學生“記憶和練習”,這是許多高校美術教師的觀點和做法。但是,美術是一種藝術學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藝術思維,強調學生的個性培養,應避免學生因“機械接受”而陷入固定的思維模式中。
(4)師資匱乏,評價機制不科學
隨著高校的擴招,社會實踐的發展,對藝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師資力量已滿足不了現實需求。由于美術無法用“好與壞、對或錯”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只能依靠美術教師的經驗和藝術修養來判斷,但是現在高校師資匱乏,高素質、高能力的教師更少,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存在不足,學生的學習成果無法正常體現。
二、現代藝術的發展
1、現代藝術的內涵
現代藝術又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藝術”。吳為山先生在著作《視覺藝術心理》中這樣定義現代藝術:“是指20世紀以來,區別于傳統的,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的總稱。”[1]現代藝術的主要特點在于打破創作者、作品、觀眾的區別,作品受現代社會文化影響,建立在科學和理性之上,對社會壓抑人性的想象進行批判。
現代藝術流派眾多,比如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波普藝術等等。最早印象派在藝術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突破了傳統理念束縛,但受到當時學院派的抨擊。發展到后印象派時,開始強調藝術家的主觀感受,畫家不再描述客觀事物,由于它的表現形態背離了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受到人們的厭棄而沒落,直到馬塞爾·杜尚的《泉》(從商店買來的男用小便池,簽有杜尚大名,以諷刺當時藝術大師們所畫的《泉》)出現,使西方現代藝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歷程。[2]
2、現代藝術的主要特點
(1)推動經濟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內涵、審美水平、精神品味也得到提升,藝術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藝術品市場的繁榮,帶動了經濟的發展。
(2)促進社會實踐的發展
現代藝術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現代社會的影響,除了滿足創作者的思想表現外,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審美趣味,滿足消費者的生活、發展需求,作品水平根據消費者的興趣進行改變提升。為了適應大眾的需求和審美,現代藝術創作者要不斷提升創作內容、表現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創造出更多內容、形式新穎的作品,體現現代藝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實踐的發展。
(3)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根據發展經驗來看,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豐富,不斷出現新的設計主題和思維方式,反映出一個地區的文化形象。人們對現代藝術的認識不斷提高,在想象的基礎上促進了科技的創新。
三、高校美術教學與現代藝術的結合
高校美術教學來源于日常生活,與傳統民俗息息相關,創作目的是滿足人們的審美,因此具有實用性、民俗性和審美性,而現代藝術則側重于經濟性、社會性和科技性。雖然二者存在很大的差異,但是在人文精神、回歸自然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可以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1、促進高校美術教學與現代藝術結合的策略
(1)樹立正確的藝術觀
高校美術教學與現代藝術都應把藝術創作放在首位,摒棄一些創作中的功利行為,表現出作品的本真,而不再是具有商業化的精神產品。高校美術教學的目標在于鍛煉學生的創作能力,激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意識。
因此,樹立正確的藝術觀,是實現高校美術教學與現代藝術結合的前提基礎。只有以正確的藝術觀審視藝術文化行為,才能充實藝術的內涵與底蘊,實現兩者的良好結合。[3]
(2)培養內在審美性
高校美術教學在新的發展形勢和社會背景下,應與現代藝術結合,注重教學的內在審美性。同時,在兩者結合過程中,要協調發展,在適當依賴現代藝術的基礎上體現出美術的本質。在教學中,結合美術理論知識,融入現代藝術的外在造型和環境,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和創作風格。
(3)追求新的發展趨勢
以往的高校美術教學多是注重技法、美術教學,忽視了美術理論、美術內涵和美術審美的培養,而將現代藝術融入高校美術教學,可以使高校美術教學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相互滲透的方式。同時,在高校美術教學與現代藝術結合的過程中,把主要發展趨勢放在美學研究方面,使美術理論與現代藝術創新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及創新能力。
(4)提高教學的創新意識
在優秀美術作品層出不窮的時代,美術創作者想脫穎而出,必須使作品呈現出藝術美,表現出豐富的內涵,創作者需要具備比較高的創新能力和意識。因此,高校美術教學要通過與現代藝術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美學發展作為核心,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與進步。
2、將現代藝術運用于高校教學的意義
(1)開闊學生視野
現代藝術的類型比較豐富,創作手段比較靈活,形式新穎,形式除了傳統的繪畫、雕塑,還有一些行為藝術、觀念攝影等;材料除了運用筆墨紙硯,還會運用電、光等新媒介。現代藝術的出現使得美術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內容不斷增多,各學科、專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讓學生看到更廣闊的藝術前景。
(2)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現在高校美術課學習的內容、使用的材料幾乎是固定的,學生的日常學習就是反復的使用相同的材料進行不同的練習,形式比較單一。現代藝術中的許多作品具有偏離常規的表現形式,比如達利的《時間的永恒》,同時,對于材料的選擇也是無所不用其極,注重對新材料的研究探索。一些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的出現,以超出常態的表現方式、大膽隨意的創作風格,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提高了他們的模仿、創新興趣。
(3)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判斷力
現代藝術注重在創作中反映某種現象、抨擊某些行為,將現實中的各種問題以有效的淺顯易懂的方式表現出來。同時,由于現代藝術的快速發展,使一些人產生一些極端的行為藝術,以吸引人們的眼球。學生在傳統美術的學習中,融入現代藝術的知識,了解現代藝術的特點、表現形式,客觀分析現代藝術中魚龍混雜的現狀,形成良好的、正確的判斷力。
總結
總之,現代藝術這股“新鮮血液”注入高校美術教學,可以很好的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對于提高學生的創作興趣和創作能力大有裨益,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審美意識,更好的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為山.視覺藝術心理[M]江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李小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現狀及對策探索[J].新西部(理論版),2013(24)
[3] 呂松野.探析高校美術教學與現代藝術的密切關系[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