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眾的過程中從數量和規模上不斷擴大,它們大多是由現有教育資源整合提升,出身比較復雜,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有著職業大學或行業專科學校的辦學背景,它們與高等職業教育有著天然的聯系,對當前提升職業教育層次有著重要意義。
一、新建本科的來歷
1998年,中央政府將大眾化列為高等教育的近期發展目標,從政策層面上拉動高等教育。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跨越式發展階段。大批高等學校進行院校調整,一部分辦學條件較好的高職高專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或者獨立升格為本科院校。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數量和規模逐步擴大,他們承載者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乃至普及化的重要使命,它們己逐步成為承擔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
作為“新大學”基本上都是在1998年之后,在專科層次上“升格”而成的,它們的出生成份多種多樣,按其原先的專科基礎,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一類是由高職高專類院校獨立升格的“新大學”,也包括此類院校合并其它專科層面上的教育機構升格的“新大學”。
另一類是由師范專科院校升格的“新大學”。此類院校一般以原先的師范專科學校為班底,或獨立升格,或合并區域內的教育學院升格。它們在專科層面上就己經為本地區教師教育做出過特殊貢獻,升格后依然以教師教育為支撐,逐步依據地方經濟社會的需求發展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
還有一類是成人高校改制的院校。隨著普通高等教育的擴容,一些傳統上的成人高校也滿腔熱忱地加入了普通教育的行列,如合肥師范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等。
總而言之,中國的“新大學”由于是現有教育資源的一種整合后的提升,因而“出身”還是比較復雜的。
二、職業教育與新建本科的天然聯系
從新建本科院校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國有一大批新建的本科院校是由原來的職業大學和行業專科院校升格而來,眾多新建本科院校已有職業教育的實踐。應用型本科與職業教育都是要培養應用型人才,都具有職業教育的特點。從現代教育體系的特點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天然的聯系與溝通,建立兩者之間的立交橋,是建立現在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現代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升格后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數走的是應用型本科的道路。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新建本科院校與高等職業教育都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人才,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行業、專業群為就業方向;在課程體系方面,兩者都重視實踐教學,強調校企結合,并且由于新建本科的辦學歷史,在實訓課的實訓條件上有一定的基礎;師資隊伍方面,這些高校在升格前也有一定的職業教育的基礎,升格辦學后辦學資源得到進一步發展。如果現在轉型為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可以節省大量新建高職本科院校所需要的資源,還有利于解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同質化的問題,以實現高等教育的整體優化。
三、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要性
我國經濟之所以迅速發展主要依靠的是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的共同增長。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正是提高了整個國家的勞動力素質,使得國家經濟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得到了素質更高、數量充足的勞動力的支持。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依靠科技水平提高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對勞動者的要求也從單單依靠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的共同增長轉向主要依靠勞動力質量上。在1979-1995年,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對經濟的貢獻率基本相當,但是到了21世紀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對經濟貢獻率顯著下降,而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對經濟的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這對我國職業教育培養大量高質量勞動者,轉化潛在的人力資源提出了新的挑戰。教育作為開發人力資源的重要途徑,為經濟的發展培養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人才。職業教育主要以經濟市場需求為導向,它擔負著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所需的各級各類生產、服務、建設、管理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以及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我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經濟發展對高層次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不僅是滿足于技術的操作應用,逐漸對高技能水平人才的創新能力、綜合能力有了新要求,這導致我國新增勞動力就業的結構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偏低,并且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穩定性差。同時,許多企業又難以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另外產業加速轉型升級與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匱乏之間的矛盾日益升級。產業加速轉型升級,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這也是勞動力結構高級化的升級。
四、發揮新建本科院校的優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可行性建議
首先,加強政府干預力度,規劃合理的職業教育結構。國家政府機構在職業教育改革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加強職業教育相關的政策建設,是政府干預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國家政府部門要重視對職業教育發展與建設的相關問題研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整體規劃,統籌發展。研究隨經濟發展生產方式、產業結構變化社會對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在層次和數量上的需求,充分調查區域性經濟發展結構,了解市場需求和就業導向為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結構發展以及形成合理的職業教育結構提供導向和依據。國家制定各類教育相互貫通的立交橋實施框架。高等職業教育不能僅達到大專水平,國家應該根據經濟發展需求,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本科以上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選取改革試點,在部分院校中設立本科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靈活的結合彈性學制和綜合的教學質量考核方式培養高層次的職業教育人才。
其次,明確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促進普通高等教育向職業高等教育轉變。每一類型都應該有重點的高等學校,都可以成為國內知名的有影響力的學校,問題在于能不能找準自己的優勢,搬出自己的特色,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升為本科以后,就急忙甩掉原來的高職特色,認為走職業教育、與應用型沾邊就是“降格”了。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定位,發揮自身的優勢,辦出自己的特色。從新建本科院校的全國布局及自身特色,其共同特點在于:首先,它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其次,它應該是立足于地方,服務于地方的。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應明確辦學定位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開展應用科學研究和技術轉化、服務地方經濟;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即培養具有運用知識解決生產和管理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明確專業定位,即設置圍繞地方支柱產業、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的專業;明確就業定位,即學生面向行業、面向產業、面向地方就業。
再次,在培養目標上,以培養學科應用型人才向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轉變。新建本科院校針對其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特點,提高課程構建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本科教育解決一線問題的能力要比高職強。高職是培養在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實用技能型人才,而職業教育本科培養的是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其特點是用所掌握的應用知識、技術、技能去解決相對確定的問題。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定位上應注意加強人才培養的理論知識水平,但是不能弱化實踐,要培養的人才不僅具有過硬的職業技術基礎理論,還要比普通本科,高職有更熟練實踐操作能力。同時,要注重素質教育,尤其是職業道德。應當注重學生的職業任務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合作、責任、敬業、創業等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態度,通過人文素質類課程及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建設使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熏陶。培養目標的轉變要求學校要不斷審視培養規格和質量標準,根據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升級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求,不斷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具有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就業上有可遷移的能力,能夠適應經濟發展不同時期對其的各種挑戰。
最后,要推動師資隊伍轉型。應堅持以應用能力提升為重點,多措并舉建設應用型師資隊伍。應通過建立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教師教學生涯設計、教學能力校本培訓等,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助力教師專業發展。應由注重教師學術水平向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轉變,加強產業教師隊伍建設。應加快本校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實施“教師下企業、企業家進校園”工程和“教師業界脫產研修”工程,提升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鼓勵任課教師參與企業研發與技術改造,提升應用研究能力。應考慮制定柔性聘用講座教授、客座教授、課程特聘教師實施辦法、技術技能型人才聘用實施辦法,調整工程教育教師的評聘和考核辦法。應實施“教師國際化工程”(海外訪學、留學),使教師擁有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和國際視野。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建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與特色發展[J] .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1-4
[2]鄢景森,徐惠娟,李雙奇.應用型本科和高職教育教學的區別[J]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3(1):84-86
[3]郭遂成,劉榮志.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銜接的研究[J] .高教研究,2011(14):11-12
[4]陸正林.建立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階段性[J]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2(12):1-4
[5]賀蓉蓉.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職業本科院校進行戰略轉型[J] .職業技術教育,2014(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