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一、孩子出現品行問題的原因
品行是對現實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習慣中的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心理特征,是一種與社會相關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孩子品行問題是指兒童反復出現違反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道德準則或紀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為,包括反社會性、攻擊性或對抗性行為。早期表現常常是在家里偷錢,說謊、不聽話,或挑釁、罵人、打人等,上學后則可出現逃學、違紀、破壞公物、功課不佳等,少數孩子故意放火,后果嚴重。隨著年齡增長還可出現男女之間性亂或其他不良行為。筆者認為導致孩子出現品行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社會不良風氣
社會風氣指的是一定社會時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與行為習慣,是推動或阻礙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社會安危、國家存亡。社會不良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行為方式,污染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讓孩子在茫然中的隨波逐流,形成錯誤的認識。據調查,當前我國青少年犯罪率正逐年攀升,并且呈現出低齡化的態勢。如何優化社會環境,促進孩子正確品行的形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的問題。
1.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
在經濟手段管理下的社會生活中,“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思潮扭曲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對于孩子品行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2.享樂主義思潮的影響
當今社會享樂主義思潮的盛行,嚴重毒害了孩子的心靈,使很多孩子只注重自己的個人利益和個人感受,也極易萌發犯罪念頭。
(二)家庭不良教育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但是,目前很多家長對子女過分寵愛與放縱,使孩子成為家庭的“小皇帝”,促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品行。有些夫妻感情不和、互相攻擊與謾罵,即使在子女面前也毫不避諱,這對于孩子品行的形成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三)個人不良心理
孩子每天接觸到許多不同的事物,這些不同的事物促進了品行的形成。倘若孩子沒有目標,被動的學習,個人不良的心理狀態則會持續的影響孩子健康品行的形成,是孩子成為“問題少年”。
二、孩子品行養成的建議
(一)優化社會風氣
社會風氣的轉變是全社會的大事,是政府、學校、家庭、個人協作的結果。有關部門要加強未成年人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進而幫助孩子順利的完成社會化的過程,發展他們的健康品格。
1.整治社會環境
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網吧、電子游戲、出版物和校園周邊文化市場環境等專項整治行動,依法查處問題場所,結合不定期巡查制度和集中統一專項行動,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2.加強教育引導
學校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來加強對孩子的“三觀”教育,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社區應積極開展未成年人法律知識講座、未成年人文明上網等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識和文明健康意識,也使家長對侵權、侵權行為、如何運維權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問題有了深入的了解。
3.開展公益活動
加強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公益活動,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社區可以組織孩子開展志愿服務,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例如清掃小區街道、清除樓道小廣告、陪孤寡老人們聊天等活動,增強孩子尊老愛幼的理念,幫助孩子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
(二)優化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教育。家長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行為教育影響子女,要從孩子的心理特點出發,端正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在家庭中開展品行教育。
1.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孩子主要的生活環境是家庭,家里環境的好壞對孩子道德品質、性格、興趣愛好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長要為孩子創設一個和諧的精神環境,使孩子在心理上形成安全感。同時,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認真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使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和諧平等的關系,進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樹立家長品行榜樣
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成長,對孩子選擇人生道路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游戲時,一旦出現爭執情況,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例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就是這樣做的”或“我媽媽是那樣做的”等等。因此,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言行,以身作則,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孩子品行的表率,預防和制止孩子犯罪。
(三)優化個體教育
優化個體教育,尤其加強對問題少年問題的教育,使孩子從一點一滴做起,踐行道德規范、增強道德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依法自律,自覺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侵襲。
三、結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品行的養成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良好的品行是關系到孩子健康成長的大問題,良好的品行可以使他終身受益,而不良的習慣將貽害無窮。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家長和教師要重視孩子的品行教育,使孩子成為國家社會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