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娟 付智勇
【摘要】教育詮釋著進步也象征著文明,是體現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本文通過分析教育的本質內涵,探討了教育工作者把守節操的有效途徑,以期能夠有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和政策,促進國家民族振興發展。
【關鍵詞】教育工作者;把守;教育節操;途徑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根本途徑,因此,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才能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同時,為了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先發展教育,才能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目前,如何確定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合理位置,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都會就有決定性的作用,能夠實現教育內部改革和創新的目的。
一、教育內涵概述
1.教育的本質
自新中國成立到今日為止,我國對教育本質的探索經歷了“上層建筑說”、“生產力說”到“培養人說”三個發展階段。目前,“培養人說”討論的核心問題就是“怎么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其本質觀對我國素質教育向前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推動力。在學術界中,教育是各自依據的理論基礎,是人們對理論基礎的理解差異,是各自看問題的視覺差異,是人們看問題視角的理解差異。而持客觀主義理想的學者,則認為這三個發展過程都是就各自角度論證自己的唯一性,在教育背后始終存在著一個客觀的模式和框架等。而相對主義思想的學者則認為,最基本的概念也必須作為與特定的概念結構等事物來理解,認為教育的額本質具有不可還原的多元性。然而不管是從簡單邏輯還是從復雜的反思性時間出發,如果不弄清楚培養什么樣的人,回避這個問題,就不可能切合實際的需要,因此,培養什么樣不僅憑借著教育本身決定的,而是涉及到了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2.教育與社會的關系
有學者從系統角度出發,認為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與其他社會個系統發生著必然的聯系,隸屬于社會文化子系統。還有些學者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需要通過教育對人的作用,實現教育對社會的作用。也有學者從階級角度出發,認為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起,教育是社會的上層建筑,教育戴上了階級的色彩。但是不管基于那個角度,由于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歸根到底就是人類的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現代社會系統中,教育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地位,教育的發展是人發展的首要條件。另外,由于教育資源的多少直接源于社會關涉教育的發展意識,因此,教育的發展受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由于社會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結構體系,因此教育的發展不能完全受制于社會發展的現有條件,其發展過程體現的是一種全體性和彌散性的發展。并且,教育創新可以超越社會發展,不受社會發展現有水平的限制。
3.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教育工作者包括直接作用于受教育對象的教師和專門服務于教育的工作人員,是指教育戰線上的專門人員,如:學校管理人員、行政部門的各級管理者等等。一個教育管理者理解教育傾向于服務語“我”、社會的工具,那么他參與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實現“自我價值”,是為了創造社會經濟價值;而如果一個管理者傾向于驅動社會走向文明的未來,那么他參與教育管理的目始終遵循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前者是被動的服務與社會的物化工具,而后者能真正體現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主動性。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積極發揮反映了教育的應然之態,如很多學校將公務員考試訓練作為普通教學的重要部分,就是將不健康的意識導向引入了教育場所,阻礙了教育的創新和自主。
二、教育工作者把守教育節操的有效途徑
1.明確教育理念和作用,堅持以教育改變社會的理念
首先,實施創新教育計劃是為了培養出能改造社會、推動社和進步的人才。實際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創新的本質上就是“想別人沒有想過的東西”,創新教育的邏輯起點就是堅持教育改變社會的理念,因此,教育的創新包括培養出能在未來生活中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堅持教育先行,是未來生活中開創一片新天地的條件。其次,教育可以走在社會發展的前列,如古代時期為了統治階級實現權力,孔子就曾說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同時,教育對人具有塑造作用,能夠領著社會走,如:維果茨基曾經認為“教育必須要走在發展前面”,這充分的反映了教育可以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的人才,能夠改造社會。另外,教育涉及到了國家文明和強盛。國家的文明反映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僅是經濟的富有,不僅是國民腰包里的人民幣,也體現了整個國家的國民素質。市場經濟可以使一個國家富有而成為強國,但是,在國家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必須轉變。教育理應培養能改造社會、推動社會走向文明的人才,是一種典型的市場調控機制的表現,能充分發揮國家引領社會走向文明的宏觀調控機制,因此,堅持教育能夠改變社會的理念,鼓勵教育工作者把守節操,能夠實現教育創新。
2.承認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積極引領作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
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我黨就要求政府應該履行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指出了教育的公益性特征,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優先原則就是要尊重和肯定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教育發展和社會事業發展發生沖突時,要承認教育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引領作用,堅持教育優先原則。因此,為了全力展現教育工作者的個性才能,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應該尊重和鼓勵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斷提升自我,不斷學習,把守教育節操,才能有足夠的能力去感化他人。另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注的是未來社會的發展動態,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先導性,如:倡導富強、和諧、自由、愛國等,具有確保社會有序發展的作用,對社會中其他意識形態具有導向性作用,是個體在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主體能動性的積極發揮,反映的是一種個體向善的社會傾向性行為。而教育在揭示社會現象的同時,也受到這種前瞻性思想理念的指導,具有培養個體向善的社會傾向性行為。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是我國教育工作者把守教育節操的關鍵之處,是社會主流更高程度的尊重教育的主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寇麗. ?對教育工作者應具備的創新素質的深層思考[J]. 中國科技信息. 2010(04)
[2]黃濟. ?對教育本質的再認識[J]. 中國教育學刊. 2008(09)
[3]王金毫. ?教育工作者職業道德芻議[J]. 交通職業教育.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