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整個教學過程以教師的講為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課程改革后,教師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充分體現出來。
1、激發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在教《春天的小雨嘀嘀嘀》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你見到的春雨是怎樣的?學生個個都想來說,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習興趣。再出示插圖,說說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然后圖文對照,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最后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小草、小花、種子,你會對春雨說些什么?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看圖說話的能力,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也得到加強,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2、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創設主動學習環境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中,要把以課程為中心發展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從被動學習引導到主動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放飛蜻蜓》這課時,我先讓學生預習課文,到大自然中去找蜻蜓,觀察蜻蜓的生活習性等。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熱情,這樣就把課堂引到了課外,延伸了知識的學習,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知道了蜻蜓眼睛的結構特點及其生活習性。培養了學生觀察、研究動物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這不再是一堂簡簡單單的語文課了,而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學課,對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很有幫助。
3、學習時多讓學生自己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闡述解決問題的方案,寫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按照方案解決問題”,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營造一種主動探究式學習的學習環境,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老師不要給學生準備好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我們不要忽略了對這種追求而產生的負面效應,應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根據各自的能力,通過自己艱辛的勞動,能爬多高就爬多高,讓他們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克服困難的喜悅。
在教學中多讓學生自學,主動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多給學生一份自由,少一點約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