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坡
我的門診見聞:無視“陰陽”,補過了頭
前段時間,一位患者來就診, 自述失眠, 口腔反復潰瘍, 口干、 口苦, 易怒,大便干結。我望其面色紅潤,舌質偏紅,苔薄黃,舌中苔剝。脈細弦略數。仔細詢問病史,他事業有成,應酬頗多,總感神疲乏力,遂每日進食人參、冬蟲夏草等補品,服用數月后似覺精神稍增,但不知不覺出現上述不適。綜合四診,顯系患者乎素煩勞,氣火傷陰,再進食人參、蟲草溫熱之品,更助火耗陰,導致火旺陰虛。我遂囑其停服所有補品,多飲水,予知柏地黃丸為主方加減的湯藥以滋陰降火。藥后1周癥狀即見緩解,3周后癥狀全部消失。
這一實例很好地詮釋了養生應根據自身陰陽體質、合理有度地選擇正確的方法,否則無益反害。
活百歲,不是不可能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黃帝向岐伯(中國傳說時期最富聲望的醫學家)討教養生之道,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運用修身養性之法來調養身心……所以可盡享天年而活百歲。
偏陰偏陽,疾病上門
人的體質大體可分為陽性體質(體性偏熱)、陰性體質(體性偏寒)和陰陽平和體質。中醫認為,陰陽平衡,人體神氣旺盛、健康;陰陽太過或不足到一定程度,則會產生疾病。而人體的體質差異既與先天稟賦相關,亦與后天環境及生活方式等密不可分。
怎樣平衡“陰陽”這桿秤
如何做到“陰平陽秘”,即陰氣平和、陽氣固密?答案是“和于術數”,通過具體的生活調攝,調和陰陽于平衡。“和于術數”之法無外乎飲食、起居、情志、勞逸等方面。
食物偏性修體質 食物有類于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可分別歸于不同的陰陽屬性。通過食物的偏性糾正體質偏性,使陰陽趨于平衡:陽性體質的人,應多吃陰性偏于寒涼的食物;陰性體質者,則可適當多攝取陽性偏于溫熱的食物。應季食物,特別是時令果蔬,稟受自然之氣,適當多食有助于機體與自然氣候的調和,當地食物亦有此作用。正確的飲食調攝應有節、有度,不要過分偏嗜以防太過。
起居作息順自然 古人認為,衛氣白天運行于陽經,陽氣盛,人醒;晚上運行于陰經,陰氣盛,睡眠。人體應順應自然調整作息,如果長期起居不正常,或睡眠不足,則陽氣難于入陰經,易導致陰陽不能和合而失衡,從而加重睡眠障礙,形成惡性循環,終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善調七情合精神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又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可見,任何情志異常(太過或不及)長期存在,都可以影響人體的氣機和臟腑,導致陰陽失調而為病;而情志平和,人體陰陽氣血調和無病。
過勞過逸均不宜 過勞,會過度耗損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導致陰陽失衡。勞形即勞力過度,損傷人的形體;勞心即勞神過度,損傷人的心氣和心血;房事過度,傷腎,使精血衰傷。過逸,易使氣血運行緩慢或不暢,繼之產生痰濁、瘀血等有形之邪,阻塞于不同部位的經脈,產生不同疾患。所以應根據個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做到勞逸結合、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