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睦新 郭亞云
我的真實醫案:愛吃辛辣——胃痛了
王女士,33歲。2012年11月10日胃鏡示中度淺表性胃炎伴糜爛, 幽門螺桿菌檢查為陽性(HP+)。2012年12月2日來我門診初診,自述胃痛2年余,時感胃部灼熱,偶有泛酸、口干,胃口不佳,喜食辛辣厚膩之品。現胃痛、泛酸加重2月,并有口干、納差、便秘,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經我診斷為胃痛, 與飲食關系密切。
中醫認為,過食辛辣刺激等食物,易造成體內津液耗損,虛火內生,從而導致一系列陰虛火旺之象。雖然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適當食用辛味食物,可以促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刺激胃腸蠕動等。但若過量進食辛辣,則會過度刺激胃腸道,出現胃痛、腹瀉等癥狀,反而不利于機體健康。
食物有五味,配對給五臟
中醫認為,人有五臟,藥有五味,五味入五臟。五味和調,陰陽平衡,才有健康的身體。五味與五臟(五宮)的配對為:肝對應酸,心對應苦,脾對應甘,肺對應辛,腎對應咸。
又云“藥食同源”,食物也有五味之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具有酸苦咸等性能的食物屬陰性食物,如海帶、綠豆、苦瓜等;具有辛甘淡等性能的食物為陽性食物,如大棗、羊肉、蜂蜜等。日常飲食只有選對食物的性味,合理搭配,才能促進機體更加健康地活動,否則病從中生。
別讓五味的“本事”變“壞事”
人體陰精的產生來源于飲食五味,但若五味攝取不當,則可使儲藏陰精的五臟乃至人體受損。就如以下五味,各自有各自的“本事”;但若貪食,就會產生反效果,讓“本事”變“壞事”。
酸入肝 具開胃醒脾、消食化積之功,如山楂、烏梅等。若偏嗜酸味易致肝盛而乘脾,肝氣溢盛,脾氣衰弱,使皮肉變厚、變皺等。
咸入腎 具增加食欲、軟堅散結之功,如海帶、食鹽等。若過食咸味易致腎盛而乘心,令腰脊受損,腎氣勞傷,肌肉痿短,心氣抑郁,出現氣短胸悶、血脈瘀滯等癥狀。
甘入脾 具益氣補血、調和脾胃之功,如蜂蜜、五谷雜糧等。若偏嗜甘味易脾盛而乘腎,使心氣煩悶,胸腹脹滿,肌膚色黑,腎氣失衡,出現腰膝酸軟、脫發等癥狀。
苦入心 具清熱解毒、燥濕通便之功,如苦瓜、茶葉等,屬于清瀉類食物,適合易上火及體質強壯者食用。但若過食苦味,使脾氣不得濡潤,胃氣遲滯,易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
辛入肺 具祛風散寒、解表之功,如蔥白、生姜等。若過食辛味則易導致肺盛而乘肝,筋脈活動受阻,弛伸而不屈曲,精氣與心神受損,出現指甲枯燥、肌肉痙攣等癥狀。
所以,謹慎地調和五味,可使骨骼正直,筋脈柔和,氣血流暢,腠理固密,這樣骨氣得以精健,從而享有天賦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