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珠 胡思瑜 王琪
【摘要】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總是針對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的。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造就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方式,因此,也就有著不同的衡量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的標準。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準確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各種不同的重大關系,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
【關鍵詞】國家經濟;合理轉型;經濟創新
一、內外部我國經濟現狀
1.我國自身的經濟社會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大規模上升,但是我國經濟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也是粗放型為主的發展方式,存在著能源消耗過高、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嚴重、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不協調、難循環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不符合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國仍然面臨著人均收入水平低、工業化和城鎮化滯后、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多種問題。因此我國必須通過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科技先進以及效率又高的又好又快的更高級形式的經濟發展方式。
2.外部環境
在全球化國際化背景下,外部經濟環境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并存,而且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將長期持續存在,我國的經濟體制、政府職能、宏觀調節手段和風險防范機制還不健全,我國作為貿易大國的粗放型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和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來說過低,難以形成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勢必遇到綠色標準、勞工標準、技術標準等貿易壁壘,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世界性經濟周期波動、各種危機等的影響,例如歐債危機、美國的債務危機。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從粗放型為主的發展方式轉變為更高級的發展方式,也就是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合理性轉變。
二、經濟發展合理轉變的意義
經濟發展方式合理性轉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適應性,即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生產的目的、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社會經濟制度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程度。第二,協調性,即經濟發展方式與社會、環境等之間協調的程度。第三,效益性,即經濟發展方式應該使經濟整體的運行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性,而且這里的收益不僅指經濟效益而且還有社會效益。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經濟社會發展是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但是這樣的發展是有條件的,只有達到一定的物質技術等條件,低層次才會向高層次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是如此,是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依次經過資源粗放型發展方式、資源集約型發展方式、結構優化型發展方式、制度改進型發展方式、科技創新型發展方式。
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到成熟階段就自然而然轉化為科技創新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階段和知識經濟結合在一起,大大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結構優化型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成熟,就到了最高階段的制度改進型經濟發展方式,這個階段就要求改進政府職能,完善監督體系,從制度上為經濟發展提供便利。其實在每個階段由于經濟社會的一些問題,經濟發展方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方式為主的多因素合力型發展方式,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不斷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使得經濟發展方式越來合理化。
三、我國經濟合理化轉變的戰略性建議
1.圍繞形成自由貿易機制所進行的體制改革。(1)處理好政府管理與世界投資貿易通行規則、政府與對外經濟中行政管理與市場調節等方面的關系。建設和形成針對自由貿易區的開放的服務體系,比如會計和律師事務所、投資和貿易糾紛仲裁相關體制,使中國在自由投資貿易領域中不僅形成新型的服務業,也通過發育自己的國際通行承認的第三方社會組織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2.要形成“走出去”的體制和機制。(1)改革和明確對于“走出去”的企業行政管理的范圍,從目前的情況看,商務部負責在境外開辦企業審批,發改委負責投資項目和用匯額度審批,外匯管理局負責資金匯出審批。就改革事項講,要鼓勵走出去,清理審批事項,輕審批、重服務,重信息統計和監管,教育駐外企業要遵守當地法律,在塑造社會形象的同時維護其國外權益。形成“走出去”的配套體系。抓緊培育和建設國內為企業“走出去”服務的與世界規則接軌的民營金融體系。各外事和涉外部門應當轉變工作觀念,創新工作內容,將精力、物力和時間更多地用于了解相關國家市場需求、法律法規、經濟政策,通報經濟信息;了解駐外企業經營環境,幫助其協調各方面關系,為其投資和貿易服務;提供信息,通報情況,積極參與國內各部門走出去政策制定和調整的協調;將政治外交、文化交流與促進經濟往來、合作共贏密切結合起來,形成外交與經濟的互動;維護我國企業在相關國家的經濟利益,在相關國家政策變動、政局變化、事件突發時,為投資、貿易和經營者提供外交交涉、財產保護、人員撤離等幫助和服務。
3.需要改革稅收體制,出臺鼓勵創新的財稅政策。從科技創新型企業以及企業技術創新看,前期的研發投入即沉沒成本相當大,現在的增值稅抵扣制度規定,購買設備房地產可以抵扣增值稅,但研發投入卻不可以,這是不合理的。另外,45%的工資所得稅率,再加稅后工資45%左右的社?;?,使創新企業的高智能人力成本太高,對人才的薪酬激勵程度下降。因此,應當對科技企業和企業的研發投入實行增值稅抵扣制度;工資邊際所得稅率應當降低到30%為宜,社?;鹫脊べY的比例也應下調到30%為宜。
4.需要形成科技創新的制度安排。一是保護知識產權,完善專利、商標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保護的系列法律和法規,克服地方行政和司法保護主義,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二是建立知識產權的市場估值、交易、價值投入、抵押等體系,使其作為資產得以商業運作。三是政府工商和民間協會等組織,引導和培訓擁有技術的人員如何單獨或與資本合作設立公司,只有公司制度才能使技術快速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