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蓉
【摘要】近幾年,霧霾現象日益嚴重和頻繁,影響范圍也越來越大,給公眾健康、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危害,公眾對霧霾治理訴求日益高漲。但是,霧霾治理是一個十分繁雜的工程,而且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關系密切,處理不當,短期內可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研究霧霾治理、經濟發展及其關系,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霧霾治理;產業經濟結構;轉型
2013年新年伊始,我國多地頻發嚴重霧霾天氣,多個城市空氣質量呈現“重度污染”,部分城市污染指數更是頻頻突破上限,由此帶來的環境、健康、出行等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一時間可吸入顆粒物PM2.5成為熱詞。而我國正處午一個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由于環境問題及其所導致的各類連鎖問題越來越制肘我國經濟發展以及社會和諧。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今后國家的平穩快速發展和全面實現小康起著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霧霾及其成因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霾是一種由于大量煙、塵等微粒懸浮而形成的渾濁現象,霾的核心物質是空氣中懸浮的灰塵顆粒,較為被公眾所熟知,危害也較大的就是 PM2.5(直徑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顆粒物)。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燃煤排放的煙塵,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等。在此基礎上,如果地面空氣相對濕度較大,且大氣層比較穩定,通過大氣輻射降溫,空氣極易飽和凝結形成霧霾。
二、霧霾治理視角下的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低碳發展是指通過采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污染減排的同時提高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具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 GDP 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從根本上解決霧霾問題,需要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低碳發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提高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速度。我國傳統產業呈現粗放式增長模式,能源利用率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點,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應利用低碳技術對其進行改進,引導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逐步擺脫對高碳能源的依賴。
(2)積極促進新型低碳產業發展。低碳產業包括火電減排、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工業節能與減排、循環經濟、資源回收、環保設備、節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氣和發展前景的新型行業。通過發展新型低碳產業,積極發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的高碳的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統、低碳的技術體系和低碳的產業結構,使經濟發展由傳統模式逐步向低碳經濟轉型,這是中國產業轉型的長期方向,也是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必然選擇。
(3)制定嚴格的大氣污染重點行業的準入標準,推動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提高 “兩高” 行業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準入門檻,進一步完善對重點行業的準入公告管理制度,執行更為嚴格的節能準入標準。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必須堅持高標準,嚴禁高污染產業和落后生產能力轉入。
(4)探索建立碳稅制和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選擇合適的時機推出碳稅政策,對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業按照其所在行業有區別地按單位 GDP 的碳排放量進行碳稅的征收,但是選擇碳稅時機和額度需十分謹慎,并要嚴格按照我國實際國情進行,否則會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發展。而鑒于國內目前面臨嚴峻的減排形勢,我們應當盡早借鑒別國碳排放交易經驗,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和交易中心,來適時地推動碳排放交易機制形成和有效運行。
(5)強化政府減排考核機制,并推動在全社會樹立起良好的低碳生產觀和生活觀。我國的二氧化硫、煙塵 80% 以上是工業部門排放的,生活排放所占的比例低于 20%。近年來,盡管我國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斷下降,但由于沒有制定粉塵等其他大氣污染物減排指標,加之企業偷排和不嚴格執行排放標準現象大量存在,導致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居高不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減排指標,并在強化政府減排考核機制的同時,鼓勵公民樹立低碳生產觀和生活觀。
參考文獻:
[1]任保平,宋文月. 我國城市霧霾天氣形成與治理的經濟機制探討[J].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2:77-84.
[2]蔡飛. 產業結構失衡與調整的市場機制研究——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再思考[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3:90-96.
[3]王旭光. 霧霾治理與經濟發展探究[J]. 經濟視角(下旬刊),2013,08:24-25.
[4]龔克杜爾. 基于霧霾治理視角的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調整研究[J]. 財務與金融,2015,02:49-54.
[5]袁芳. 日本的大氣霧霾治理及其啟示——對我國經濟的歷史省察[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