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
【摘要】《邊城》給人們呈現了一副濕潤透明的湘西景色,描述了一篇以翠翠為中心的的凄美愛情故事,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愛情悲歌。在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中,最終以天保的不幸遇難、儺送的出走、爺爺的離世、留下翠翠一人等待心上人并堅守著渡船而結束。翠翠對愛情的渴望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化作了一幕孤獨的等待。
關鍵字:水;端午節;愛情;悲情;啟發
首次接觸《邊城》一文是在文學課上,在課堂上老師用溫柔的嗓音為我們描述了沈從文老先生的故鄉——美麗的湘西世界。我頓時陶醉其中,憧憬著在將來的某一天我也來到那奇異光彩的地方,領略山川的壯麗,感受古樸淳厚的民俗風情。《邊城》中我更加癡迷于翠翠這個中心人物。我喜愛從文老先生筆下的翠翠,愛她的純潔善良,愛她的古樸堅強。她是大自然的女兒,美的精靈、愛的天使。然而,她的生活與愛情是悲劇的。基于此,我從翠翠與水之間的共存共生關系角度入手進行了探討。
在湘西邊境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里,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著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有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靠渡船為生。在端午節這個熱鬧的節日里,翠翠偶遇相貌英俊的水手儺送二老,并且兩情相悅。可巧的是生性憨厚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同時愛上了翠翠,并通過爺爺做媒,向翠翠傳達愛意。不久,儺送二老知道了此事,便向天保大老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不要碾坊,要渡船。兄弟二人決定“走馬路”,在碧溪岨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情歌。但大老自知不如弟弟,便坐了那只新游船向下河走去了。但到茨灘出了事,不幸離世了。二老因記憶著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的理會,家人又逼著他接受那座碾坊,無奈之下舍棄翠翠下桃源去了。爺爺也被擊倒了,留下翠翠孤身一人……
河水交織著湘西世界里人們的愛與恨、苦與樂。他們生于水,長于水,水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但也是他們追求美好事物的障礙,還是那些孤苦人們悲劇命運的象征。水帶給人們歡樂的同時,也帶給了悲傷。“水”作為沈從文老先生作品中靈魂的寄托,成為我們了解他作品以及思想的關鍵所在。在他的筆下翠翠具有水一樣的性格,清澈透明,又有水一樣的情懷,激蕩內心,綿延不絕。從文老先生將翠翠與水完全的柔和在一起,賦予她水的靈性,沒有一絲雜塵和污垢,只憑一個單純而執著的信念生活在邊城里,小心翼翼地編織著她的愛情夢。
一、水之緣:翠翠的童年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翠翠是一個純善少女,“清明如水晶”的眸子,猶如在湘西青山綠水下化作的精靈。如此美好的她,卻在這寧靜平和的邊城中不斷發生著悲劇。
小說自開篇就摻雜著淡淡的苦澀,那是翠翠的童年時期。翠翠自小就生活在那小溪邊。年幼時的她從未有過母愛,也沒有閑暇時、苦悶時訴說心事的小姐妹。爺爺是她生活上唯一的慰藉,祖孫二人靠渡船為生。翠翠母親的愛情故事雖著墨不多,卻也并非閑筆虛文。
翠翠的母親是老船夫的獨生女,長得乖巧可人。十七年前同一個茶峒屯防軍人唱歌相識后,背著那忠厚的父親很秘密的發生了曖昧關系。有了小孩后,結婚不成,屯戍兵士便想約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在湘西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雙重教育下,屯兵又想要愛情,又不想違悖軍人的責任。經過一番考慮后,心想: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應當無人可以阻攔,首先服了毒。翠翠母親一面懷了羞慚,一面卻懷了憐憫,依舊守在父親身邊。等待翠翠出生后,卻到溪邊故意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了。這是一個令人潸然淚下的愛情故事,浪漫悲壯,卻又不乏真實的本色——為愛而生,為情而死。在傳統文化的沖擊下,翠翠母親的愛情,也為下文翠翠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二、水之緣:翠翠的愛情萌芽
愛情是美好的,令人神往的,但愛情也會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邊城》中所描繪的讓人難以忘懷的憂郁愛情就是建立在“水”的基礎之上的。“水”是純凈的、優美的、綿長的,但水有漲落這一自然現象隱喻著翠翠的憂郁難擇的愛情。
那年端午日,她和爺爺去看賽龍舟,那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船和船的競賽,人和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待到夜晚,爺爺仍與老朋友在渡船上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但是,這個夜晚也是不尋常的,好似命里冥冥注定一般。可憐翠翠孤獨一人在碼頭等待著爺爺找她,恰好遇到了一個少年在水中捉鴨。翠翠當時不知道這位少年就是二老,又因一時言語誤會借身邊大黃狗罵他。可二老不但沒有介意,而且讓家中的人打著火把送她回家。這時她從他人口中才得知那位少年是二老。正所謂“不打不相識”,二老長相英俊、大度,一言一行都給翠翠留下了刻苦銘心的印象。她的心事開始復雜,朦朧的愛情開始萌動。
那一晚之后,二老走進了翠翠的心里,她有了情感的指向。于是她的內心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在這里,從文先生筆下提到了“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無意中提到什么時會臉紅了”以及“她歡喜看撲粉滿臉的新嫁娘,歡喜說到關于新嫁娘的故事,歡喜把野花戴到頭上去,還歡喜聽人唱歌” ①這一系列的描寫將翠翠的精神世界逐漸豐富細微起來,呈現出少女別有韻致的天真、羞澀、迷醉,給人以美的感受。翠翠的愛情萌芽猶如一支美麗的戀歌。但她的愛是屬于一見鐘情式的,在這背后是那種飄忽難言卻又真實可信的自然性情。②翠翠與二老之間沒有過多的言語交流,更不必談心靈上的激蕩。傳統文化的沖擊下,他們無法坦然地面對自己的愛情,只能任由自然性情的推動。而這樣的自然性情也造就了愛情過程中的坎坷性與悲劇性。
三、水之緣:翠翠的愛情過程
命運好像總在和翠翠開玩笑,愛情垂青于她,讓她與二老兩情相悅,但還未讓她來得及品嘗這杯美酒時,一切卻終成為泡影。這似乎就是宿命。如果說翠翠與二老的相識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像是愛情的紅線所牽引。那么,大老對翠翠的愛就像是河水漲潮來的突然,平靜的湖面上激起了陣陣漣漪。在翠翠愛情的抉擇里,爺爺是中間的媒人。當爺爺從一熟人口中得知大老對翠翠的愛意時,他心里很高興,希望能夠促成這樁美事,可又怕孫女像女兒一樣釀成愛情的悲劇,便為其指明了一條明路。他說:“下棋有下棋的規矩,車是車路,馬是馬路,各有各的走法。大老若走的是車路,應當由大老爹爹做主,請了媒人來正正經經同我說。若走的是馬路,應當自己作主,站在渡口對溪高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但翠翠的心中早已心有所屬,她對二老的愛是執著的,始終向著自己夢魂牽繞的最初的選擇。但由于性格的內向,少女的羞澀,在爺爺面前她不敢明言,相反時而掩飾,致使爺爺沒有摸透孫女的心意,錯點了鴛鴦譜,使翠翠的愛情波折迭起。
不過一切都得在一份時間中變化。大老的事已被二老知道了,二老也讓哥哥知道了自己的心事。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了翠翠這件事情在那邊也并不稀奇。從文先生在這里寫了這樣一句話“火是各處可燒的,水是各處所流的,日月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也表明了他們對翠翠愛的真,愛的深。可事實上,他一開始便輸了,在他遇見翠翠之前,她心里便已經裝了“大魚要來吃掉你”這個人。大老處事像順順,他說:“翠翠太嬌了,我擔心她只宜于聽茶峒人的歌聲,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婦的一切正經事。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做料理家務的媳婦。”他對愛情的想法是現實的,不像二老那么理想化。而且大老也知道“走馬路”不敵弟弟,便主動退出,成全弟弟,坐著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
水是美麗的、動人的、富有靈性的,甚至是生命的源泉。然而水也是可怕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就在翠翠兩難抉擇之際,水幫她做了一個選擇,大老在茨灘不幸遇了難,離開了這個美麗世界,可留給翠翠的并不是幸福,而是無盡的傷痛。
四、水之緣:翠翠的愛情結局
二老對翠翠的愛也是執著的。但與哥哥血濃于水的手足親情,使他不能忘懷哥哥的離開,便不再提與翠翠的婚事。加之船總順順也無法忘懷大老的死,更不愿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就想盡力撮合二老與中寨人的親事,得到那座碾坊,要他在團總女兒的婚事上最后表態時,物欲誘惑又造成了愛情的障礙。但二老卻說:“爸爸,你以為這事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個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應了。若果為的是我,我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坊,還是應當得一只渡船;因為我命里或許只許我撐個渡船!”二老的這番話雖說是委婉的,但對于愛情的選擇是明確的,態度也是堅決的。于是,二老拋下翠翠坐船下桃源了。如果說翠翠愛情的萌芽是美好的,過程是曲折的,那么她的結局便是悲慘的。她的愛情沒有得到完美的宣泄和美麗的釋放,是一種毫無感知的、不自覺的自然萌生,是一種剛剛覺醒的愛情這種出自自由本真的美好愛情幾乎剛剛才開始,便陷入到一種茫然無措的等待、無可奈何的孤獨守望的悲劇之中。
而翠翠的爺爺又害怕女兒的愛情悲劇重演,為了孫女的幸福,又盡力撮合翠翠與二老的婚姻,結果卻差強人意,在得知二老坐船下桃源的消息后,與船總順順的談話中又遭到了冷落。最終在暴風雨之夜,雷電交加,河水漫過了碼頭,爺爺郁悶而亡,只留下了孤零零的翠翠一人。文中白塔的坍塌、渡船的淹沒,也暗喻了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唯有等待。
在后來與楊馬兵的談話中,翠翠明白了爺爺生前所不提到的許多事,她才如夢初醒哭了一個夜晚。就像太陽每天都會升起,時間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息,一夜之間翠翠長大了,支撐起了家里唯一的渡船。到了冬天,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但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期盼。
《邊城》的愛情悲劇是當事人各方心理沖突的必然結果,也是作家隱秘心緒的一種外射,這種來源人、我兩方面的人生情緒,在《邊城》里化為一種悲涼而感傷的樂章,借翠翠與二老的愛情悲劇彈奏而出。小說的愛情悲劇激起了人們對現實的理性認識和冷峻思考,讓人們關注現實、關注社會、關注自身,從中發掘出人性中一切不合理的因素,對人性中丑的、惡的一面加以改造或清除,使社會趨于完美。
水之緣,緣深緣淺。水奪取了翠翠母親的生命,卻讓她在河邊邂逅了她一生的摯愛,在兩難之際,水為她做了抉擇,卻又將她帶入無盡的等待。翠翠的愛情是一曲美麗卻又悲壯的戀歌,美好的同時卻又充滿了深深的悲劇性。從文老先生筆下的邊城以其特有的撫媚和柔美孕育了天真純樸的翠翠。大山教會了她堅強,河水賦予了她柔美。但閉塞的生存環境,傳統保守的文化沖突,單一的人際關系是她膽小羞澀,與愛情失之交臂。最終一人獨守渡船,陷入無盡的等待!小說以此結尾,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遐想,但也帶給了我們無盡的思考。
注釋:
①選自沈從文《邊城》
②選自《沈從文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