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銘 劉威生 孫猛 劉寧 張玉萍 章秋平 劉碩 高涵

1 選育經過
2004年以‘龍園秋李為母本,‘安哥諾為父本,在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國家果樹種質熊岳李杏圃內進行人工雜交授粉,獲雜交果實61個,采摘后取種。2005年5月初將層積好的種子條播,獲35株雜種苗,2006年春定植,2009年開始結果,其中05-01-03單株表現果個適中、果實外觀艷麗、優質、豐產,定為初選優系,于2010年復選,并進行區域性試栽。2010—2013經過連續3年的觀察、鑒定,認定該優系性狀優良,遺傳性狀穩定。2013年8月通過遼寧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備案委員會備案,并定名為‘國美(備案編號2013002)。
2 主要性狀
2.1 植物學特征
樹姿較直立,圓頭形,1年生枝長67.7厘米,粗0.5厘米,成熟葉片長9.3厘米,寬4.5厘米,橢圓形,綠色,葉面平滑,花冠中等大小,花瓣單瓣,離生,圓形。
2.2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扁圓形,果頂微凹,梗洼深而廣,縫合線淺,片肉對稱,平均單果質量48.7克,大果質量86.5克;果實整齊度好,外觀艷麗,果皮底色黃色,成熟時果皮紫紅色,不易剝離;果肉黃色,近皮紅色,肉質硬脆,果汁多,風味濃郁;黏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0%,可溶性糖含量10.3%,可滴定酸含量1.1%,維生素C含量35.6 毫克/千克;常溫下可貯藏7 天以上,品質上。
2.3 生長結果特性
樹勢較強,8年生母樹高2.8米,冠徑1.6米,干周26.0厘米,萌芽率86.4%,成枝力中等,不易萌發副梢,新梢年平均生長量54.8厘米。以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結果為主,自然坐果率11.3%。
2.4 物候期
在遼寧省熊地區4月初花芽萌動,4月下旬開花,花期5~7 天,7月中旬開始著色,7月下旬果實成熟,果實發育期90 天左右。5月初展葉,10月末開始落葉,全年生育期約200 天。
2.5 抗逆性和栽培適應性
在熊岳地區,經過7年的田間觀察,無明顯逆境傷害和感病蟲害,對2年生嫁接苗的抗寒性、抗流膠病和細菌性穿孔病的調查中,其凍害指數25為強(<30),流膠病病害指數30為中抗(25~34),細菌性穿孔病病害指數33.2為中抗(25~34)。
該品種在遼寧的莊河、海城和葫蘆島等地進行區域性試栽,其3年生高接樹生長結果狀況良好,抗寒、抗旱能力較強。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園地選擇
‘國美李建園應選擇地勢平坦,保水保肥的中性沙質壤土上栽培,同時要求排水條件良好,不宜栽于澇洼地。
3.2 栽植密度及授粉品種
合理確定栽植密度,株行距為3米×4米、3米×5米。配置‘長李15號、‘綏棱紅等作為授粉樹,配置比例 5~6∶1。
3.3 整形修剪
樹形可采用多主枝自然圓頭形或開心形。
幼樹以輕剪緩放,多留輔養枝為主,夏季注意摘心,拉枝,以促進中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的形成,增加分枝級數,擴大樹冠。盛果期樹以控制樹體大小和維持樹勢為主,可采取短截或回縮的方法,注重培養新生枝,防止樹勢衰弱。
3.4 花果管理
‘國美李花量大,坐果多,注意及時疏花疏果,疏果應分2次進行,第1次在落花后7~15天,25天以后第2次疏果,即定果。其標準:長果枝留3~5個果、中果枝留2~3個果、短果枝和花束狀果枝留1個果。
3.5 肥水管理
果園采取行間生草,樹盤覆草;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幼樹定植前施基肥,盛果期樹增施有機肥。萌芽前和落花后以氮肥為主,幼果期至采收期以磷鉀肥為主,果實采收后氮磷鉀配合施用。
4 推廣應用前景
‘國美為早中熟、優質李新品種,可在遼寧海城及以南的全國各李產區栽培。與其他同期李品種相比,該品種的最大特點是優質、豐產、外觀艷麗、耐貯運,并且抗寒性和適應性較強,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潛力的李新品種。
(據《果樹學報》201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