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鳴 孫瑤 白潔 曲薇薇
核桃樹潰瘍病在多數核桃產區都有分布,主要危害幼樹主干、嫩枝和果實。枝干感病后造成植株生長衰弱、枯枝或整株死亡;果實感病后導致提前落果,品質下降。
1 核桃潰瘍病的癥狀
核桃潰瘍病危害苗木、大樹和干部的主側枝,多發生于樹干基部0.5~1.0米高度范圍內。初期在樹皮表面出現近圓形的褐色或黑色病斑,在幼嫩及光滑的樹皮上,病斑呈水漬狀,有明顯的水泡,破裂后流出褐色的黏液,遇空氣變黑褐色,隨后病部散生許多小黑點,嚴重時病斑相連呈菱形或長方形,向周圍浸潤,使整個病斑呈水漬狀。中央黑褐色,四周淺褐色,無明顯的邊緣;在光皮樹種上大都先形成水泡,而后水泡破裂,流出褐色乃至黑褐色的黏液,并將其周圍染成黑褐色。后期病斑干癟下陷,中央縱裂一小縫,其上散生很多小黑點,為病菌分生孢子器。罹病樹皮的韌皮部和內層腐爛壞死,呈褐色或者黑褐色,腐爛部位有時可深達木質部。嚴重發病的樹干,由于病斑密集聯合,影響養分輸送,導致整株死亡。
2 病原及發病規律
病原菌為葡萄座腔菌,數子囊菌亞門。其無性階段為半知亞門的群生小穴殼菌。病菌主要以菌絲在當年病皮內越冬,翌年4月氣溫上升到10~15℃時開始活動。5月下旬氣溫28℃左右時,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借風、雨等傳播,從傷(凍傷、灼傷、機械損傷或蟲傷等)口處侵入樹干,發病達高峰。6月下旬氣溫30℃以上時,病害基本停止蔓延,到秋后溫、濕度適宜時,病害又發展,但和春季相比較輕。病害潛伏期15~60天。土壤貧瘠、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樹體生長不良時,發病普遍而嚴重。管理粗放、不施肥、不修剪、凍害、蟲害造成傷多,導致樹勢弱,常發重病。
3 防治方法
3.1 農業、物理防治
(1)及時清理或剪除病枝,集中燒毀,減少侵染病源。
(2)根據不同地區土壤的特性加以改良,在平原地區,注重排澇,開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使適于核桃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強管理,加施肥料,增強樹勢。
(4)避免與容易感病的楓楊、刺槐或者楊樹等進行混合造林,以免交叉感染。
(5)樹干涂白。
(6)盡量避免長距離調運苗木,若確需調運的,應盡量避免苗木失水過多或栽植前用泥漿蘸根或清水浸根。
(7)嫁接或修剪后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涂抹化學藥劑等方法防止病害從機械傷口侵入中。
3.2 化學防治
4—5月及8月各噴灑50%(w)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抗菌素402乳油200倍液。在發病初期用刀刮除病部,而后涂藥治療。藥劑有3倍果富康、3~5波美度石硫合劑、2%(w)硫酸銅液或1∶3∶15的波爾多液、10%(w)堿水、5%~10%(w)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油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