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源
機組資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是人們對現代航空歷史中出現的各種事故加以總結和研究,并且對人的因素加以分析,最終產生的一種對人為差錯進行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我就結合我兩年駕駛空客飛機運行的經歷和對《機組資源管理操作指南》的理解來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關鍵字之一:“標準”。大型機航班運行有別于通用飛機或是教練飛機,具有機隊人員眾多、技術水平參差、排班靈活、航線結構復雜等特點,而且每個人對于飛行的實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習慣,由此一來,機組之間的配合就成為一項難題。作為一名副駕駛,以前我一直認為應該去盡量適應和“迎合”機長教員,記住每個人不同的要求和習慣,因人而異實施飛行。殊不知這樣一來就遠遠偏離了CRM的核心。我們不可能去適應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應該提倡所有的個體通過學習都逐漸向一個標準靠攏,這個標準就是SOP,只有這樣才能把任意的獨立個體整合成一個完整的機組。有了SOP作為基礎,才能保證良好的分工合作和有效的溝通。
關鍵字之二:“節奏”。有了標準作為基本,可以大大降低出錯的機率,提高工作的效率,但并不可能從根本上杜絕差錯。是人總會犯錯,出錯不可怕,只要知道如何管理。《指南》中多次強調:“在實施任何操作前,都復誦和證實,控制好節奏,留給對方發現錯誤并糾正的機會。”現代航空器自動化程度很高,各種設備的安全冗余度很高,沒有什么操作是要求你沒有溝通獨自迅速執行的,所以控制好節奏自然是簡單而有效的切斷事故鏈的方法。

關鍵字之三:“情境意識”。現代的飛行員,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管理者”,即監督和管理自動化設備。要想做好這一點,必須有良好的情境意識。“always think ahead of aircraft”僅僅對當前發生的事情有所反應是不夠的,而是要想到飛機前面,想到自動化設備前面。根據當前的情境,意識到后面有可能發生的事情和經歷的故障,把可能的對策由近至遠在心中進行規劃。“胸有成竹”才能鎮定自若,當自動化設備執行結果與自我預期不一致時,才知道何時接管、如何接管。
關鍵字之四:“實踐”。實踐永遠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任何學習都不能只重視“學”,即重視理論的積累,而偏廢了“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理論更好的指導實踐,同時又用實踐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沒有任何一種飛法是可以克服一切可能出現的偏差的,同樣的不是所有的操作都能保證“剛剛好”。只有在實踐中反復推敲,才能逐漸形成一套最適合自己的、安全裕度最大的、最快發現和修正偏差的操縱手法。
關鍵字之五:“舉一反三”。SOP和檢查單制度是人類對于怎樣管理差錯不斷研究得出的產物,它就好比CRM的左右手,缺一不可。既然如此,《指南》中也提出,可以將檢查單這種有效防錯誤機制引入到飛行的整個實施過程中,其中列舉了加油程序的檢查單。我們就需要舉一反三,將其應用到更多的關鍵步驟中,甚至是可以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這樣一來,各種先進知識和經驗相互交融滲透,就容易達到CRM的最終目的——管理差錯保證安全。
CRM強調的是整體的分工合作,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在CRM的理念里,沒有不犯錯的圣人,也沒有總犯錯的菜鳥,只有為了保證安全而良好分工溝通協作的一個高效的機組。讓我們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爭取成為這個堅固的安全長城中的一塊穩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