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在多元文化的熏染下,逐漸突破中國傳統聲樂的發展思維和模式,在保持中國傳統聲樂一貫特色的基礎上,更多的展現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多元化演唱風格。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以“保持共性,突出個性”為創新的發展理念,逐漸呈現出綜合性和多樣性的演唱風格。
【關鍵詞】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特點
一、共性化的聲音技巧
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是時代賦予的產物,其所體現的就是在發展中保持共性。新時期的中國民族聲樂以學院派為代表,開始突破唱法的局限性,在發聲訓練中要求演唱者適當借鑒西方美聲唱法,在建立良好的歌唱通道、聲區統一的基礎上,準確的吐字、咬字,做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
(一)良好的歌唱通道
歌唱通道是指演唱者的歌唱腔體組合,包括頭腔、鼻腔、口腔和胸腔等。建立歌唱通道其實是保持打開腔體的一種狀態,以良好的氣息支持為基礎,較好地運用腔體去歌唱。良好的歌唱通道是歌唱的基礎,新時期的民族聲樂針對之前的聲音弱點,開始成熟的借鑒西洋美聲唱法,將科學的發聲技巧與我國民族聲樂相融合,很大的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的進步。
(二)聲區統一
聲區是指人聲歌唱時所呈現出的音色特質和共鳴色彩逐漸變化的音域范圍。每個人的演唱聲區主要分為低聲區、混聲區和高聲區。低聲區主要靠真聲演唱,更多采用胸腔共鳴,所表現出來的聲音效果真實、親切、渾厚。混聲區主要是指歌唱者音域的中聲區部分,主要是以口腔、鼻腔共鳴為主,胸腔共鳴為輔,所表現出來的聲音效果明亮、靈活。隨著聲區的不斷升高,高聲區的演唱在保持一部分真聲的基礎上,假聲的運用逐漸占據演唱的主要地位,音色更為柔和,音域擴寬,共鳴的運用主要以頭腔共鳴為主、其他共鳴為輔,具有其他聲區無法比擬的華彩、圓潤、高亢的音樂特征。
(三)字正腔圓
我國歌唱藝術主要以漢語言為主,漢字所特有的內容和性質決定了其咬字位置、發聲腔體。漢字的發音主要是由字頭、字腹、字尾組成。字頭和字尾用來咬字和歸韻,字腹主要用來發聲中表現音色。中國民族聲樂旋律的走向總是與歌詞聲調的走向大致吻合,要求演唱者的咬字發音要非常清晰:唇、齒、舌尖的協調動作完成咬字,氣息流動和腔體暢通為字腹的元音演唱提供條件,最后的字尾必須歸結回到演唱的腔體,這樣完成了氣息、腔體、吐字、聲音的一個完整的發聲過程。
二、個性化的演唱風格
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較之以往的傳統聲樂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中人們最直觀感受到的就是演唱風格。新時期的中國民族聲樂要求演唱者掌握科學的發聲技巧的同時,還要正確把握不同地區的民族語言特色、行腔和韻味。我國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其聲樂作品演唱風格也各不相同。筆者將從地方民歌和新時期創作的民族聲樂作品中選擇較有代表性的東北民歌為例,分析新時期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的演唱風格。
(一)東北民歌
東北民歌的特點一般音調比較高亢嘹亮,旋律寬廣,氣韻悠長,聲音運用上也比較剛直。《搖籃曲》《看秧歌》等已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東北民歌,深受人們的喜愛。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北民歌也越來越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及魅力。新時期創作了大量具有東北特色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代表作如《再唱搖籃曲》,是近幾年根據東北民歌《搖籃曲》新改編的民族聲樂作品,旋律優美、風格細膩,在原有的旋律基礎上豐富了作品創作,加大了作品的演唱難度,也提高了作品的內涵。
《再唱搖籃曲》的創作具有深刻的層次感,歌曲大致分為三個部分,音域跨度比較大、節奏變化靈活,每個部分要有不同的演唱風格。
首先,開始部分保留了《搖籃曲》的東北民歌特色,要求演唱者在建立了良好的歌唱通道的基礎上,保持統一的歌唱位置,要突出東北民歌的高位置和明亮的聲線,同時還要把握好歌詞的意境,要有哼唱的感覺,表現出天然的母性之愛。其次,中間部分在原有的東北民歌特色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氣息,將前后兩個部分做了一個恰到好處的銜接,表達母親對孩子成長的殷切期望。此外,這一部分中的花腔是作品畫龍點睛的地方,也體現出了作品的演唱難度。花腔的演唱既要保持統一的歌唱位置,還要正確的運用支點去歌唱,氣息的流動需要短而有力,較好的聲音質量有助于更準確的把握這一部分活潑、幻想的演唱風格。最后部分,由之前的A轉到#F再到G,轉調逐漸將歌曲推向高潮,給聽者一個震撼的聽覺沖擊。由高潮到突然安靜的結束句,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最后的兩次轉調,將歌曲重新帶回到安靜、抒情的環境,整個作品演唱起來更加具有時代特色。演唱這一部分,尤為重要的是要用積極、正確的情緒帶動聲音,以及結束句弱聲以及自然哼鳴的運用。要把握好每個樂句的歌唱情緒,而不是機械的追求聲音技巧。
(二)新時期創作歌曲
新時期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創作更加注重藝術性,在要求演唱者必須具備高超的演唱技巧的同時,更加要求作品的藝術完整性。代表作如《秋水長天》,將現代的作品創作風格與中國民族特色相融合,作品時而柔婉、時而大氣,作品起伏跌宕、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其演唱難度則在于歌唱技巧與演唱風格的合理把握。
首先,第一部分要采用敘述、感嘆的語氣來演唱,表達出演唱者內心復雜、深情的情緒,口氣要親切但是咬字不能太松,否則作品則變得軟弱無力。其次,要合理處理氣口,并合理利用聲斷氣不斷的演唱方法,以更好地幫助完成作品的情感表達。其次,到中間部分,作品創作由之前的抒情轉為鏗鏘有力,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氣息要短促有力,咬字要靈活,切不可拖泥帶水,用渾厚、結實的聲線表達出作品的內容。最后,結束部分的演唱要保持良好的歌唱通道,充分利用腔體來歌唱,此外,要合理的做到字正腔圓,處理好高音區閉口音的演唱方法以及高音區的氣息保持。如“綿”、“片”、“天”三個字的演唱,要保持統一的歌唱位置,切不可把字咬得過緊,否則不利于歌唱通道的通暢和氣息的保持,也不利于歌唱情感的表達。
新時期的中國民族聲樂作品風格多樣,對新時期的民族聲樂演唱者也有很大的挑戰。不僅要掌握科學的發聲技巧,更要演唱出自己的聲音特色。因此,只有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作品的藝術特征和內涵,才能更好的把握對不同作品的演唱風格,并建立具有自己特點的獨特的演唱風格。
參考文獻
[1]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2]邢延青.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
[3]周大風.漫談字正腔圓[J].中國音樂,1983.
[4]王穎.淺談中國民族聲樂的特點[J].音樂天地,2005(8).
作者簡介:西麒潤(1988—),女,山東濰坊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