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煜 葛翠玲 婁珀瑜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網絡學習現狀的分析,在知識的分類與SECI(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框架模型的基礎上,將學習者基于社會性軟件進行網絡學習的方式歸納為SS?鄄learning(Social Software learning:社會性軟件學習),對SS-learning的涵義、學習條件及過程,以及學習模型進行了分析,以期能為研究網絡學習者的發展成長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社會性軟件 學習方式 學習模型 SS?鄄learning
【基金項目】2015年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53)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05-02
一、研究背景
基于知識經濟的信息社會,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網絡的發展變革了傳統的信息獲取、閱讀和寫作的方式。社會性軟件(Social Software)的出現重構了網絡空間的學習組織模式,將原先置于網絡之外的人和置于網絡之上的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形成了網絡化學習社會。
社會性軟件是一類軟件,它包括E-mail,Chartrooms,Multi-user games,QQ,MSN,Skype,Meetup,Blog,Wiki等軟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會性軟件從更多地偏向個人發展到更多的偏向群體發展,從簡單的通信拓展到了群體的網絡協同作業,它們的廣泛使用構建了“You know who,who know what”的學習生態環境[1]。筆者依據這個生態環境的特點,結合自身及眾多網友長期進行網絡學習的觀察和體驗,以及對網絡學習技術發展的考察,將學習者基于社會性軟件進行網絡學習的方式歸納為——SS-learning(Social Software learning)。
二、理論基礎
(一)知識的分類
關于知識的分類,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最著名的提法是匈牙利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從可轉移性地角度做出的劃分[2],他認為凡是能以文字和數字來表達,而且以資料、科學法則及手冊等形式展現的都是顯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這種知識隨時都能在個人之間正式并有系統的相互傳送。隱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是相當個人化且富于彈性的東西,它因人而異,很難用公式來加以說明,因而也就難以流傳或與別人分享。個人主觀的洞察力、直覺與預感等都屬于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包含在個人的行動與經驗之中,同時也貯藏在一個人所抱持的理想與價值或所珍惜的情感之中。在波蘭尼看來,人類的理解活動實質上就是一個隱性知識發揮作用的過程,一切顯性知識都隨有隱性知識的根源。
(二)SECI模型框架
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宏高兩人共同提出SECI模型,用來解釋知識創造與不斷累積的過程[3]。他們將知識轉化的步驟分為下列四個階段:社會化(Socialization)、外表化(Externalization)、組合(Combination)以及內化(Internalization)。這四個階段及相關的思想就被稱為SECI模型,它是描述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相互交替與轉化的一種動態程序[4]。通常知識在每個階段的轉化過程中,需要不斷的自我突破和超越,而且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不斷增加,并呈現了螺旋式的演進軌跡 [5]。
SECI學習模型揭示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在組織內部不同學習主體之間轉移創造的過程:組織隱性知識通過“潛移默化”轉化為個人隱性知識;又經過“外部明示”轉化為個人顯性知識;進而由“匯總組合”轉化為組織顯性知識;最后經過“內部升華”又轉化為個人隱性知識。
三、SS-learning的學習方式
(一)SS?鄄learning的涵義
從網絡學習者的學習來看,社會性軟件的出現和普及為學習者轉變學習方式創造了良好的技術平臺,同時它也對學習者個人進行知識管理和知識共享與創新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SS?鄄learning在網絡化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筆者認為SS?鄄learning是指利用各種社會性軟件進行知識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學習者在指導者、幫助者的正確引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來源、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內容的知識進行綜合,實施再建構,使學習者的單一知識,零散知識和新舊知識經過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二)SS?鄄learning的條件及過程
SS?鄄learning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中間網絡提供了適宜的環境促進個體層面、團隊層面、組織層面、組織間層面的學習,SS?鄄learning中學習者利用學習工具——社會性軟件進行信息收集、知識學習和伙伴學習,并在此過程中貫穿學習反思和幫助指導。在促進學習者實現SS?鄄learning的諸多因素中,信息冗余(Information Redundancy)、意志自由(Will Autonomy)、知識愿景(Knowledge Vision)、心智模式(Intelligence Mode)、創造性混亂(Creative Chaos)、以及必不可少的變化(Requisite Variety)等幾方面內容成為重要的條件,其關系如圖1所示。
“信息收集”的目的是利用不同的學習軟件收集信息,進行信息收集的前提條件是網上的信息冗余,學習者有充分的意志自由。信息冗余使得學習者收集信息的范圍十分廣泛,能夠使學習者超越書本知識,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獲取信息;意志自由增加了學習者發現有價值的信息的機會。
“知識學習”的目的是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知識分類,并對其進行思考消化,進行知識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個人的知識愿景以及學習者的心智模式。個人的知識愿景使得知識學習中的學習內容的選擇以及對知識的管理是完全個性化的,而對知識思考消化所進行的知識創造與人的思想發展、心智模式塑造密不可分。
“伙伴學習”的目的是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形成成果,并和大家將成果進行分享,進行伙伴學習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創造性混亂和一些必不可少的變化。創造性混亂使得學習者在進行交流的內部、外部環境產生創造性和波動性,以促進學習者在交流時與外界環境進行及時有效的互動。面對混亂,學習者的認知習慣被打破,使得學習者需要懷疑和重新認識和考慮現有的事實,從而激發了學習者的創造性。必不可少的變化使得在伙伴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信息量不同的學習者能夠通過這種變化盡量使得掌握的信息量接近平衡,以促進伙伴學習的繼續進行。
當然,信息冗余、意志自由、知識愿景、心智模式、創造性混亂和必不可少的變化這些進行SS?鄄learning的前提條件和“信息收集”、“知識學習”、“伙伴學習”、“學習反思”以及“幫助指導”一樣,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包容整合,只是不同時候的體現程度不同,它們應該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構成了學習者的網絡學習。
(三)SS?鄄learning的學習模型
為了較為準確地表達社會性軟件在學習過程中的影響,筆者從網絡學習過程中不同學習伙伴的角度出發,利用對知識的分類,結合SECI模型,將SS?鄄learning中涉及到的學習反思、信息收集、知識學習、伙伴學習和幫助指導等融合在一起,構建了SS?鄄learning的學習模型,試圖對SS?鄄learning進行較為完整的描述。
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根據學習伙伴的不同,可以分為個體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以及組織間學習等幾種類型,利用社會性軟件作為學習工具,在“信息收集”、“知識學習”和“伙伴學習”的過程中,在個體、團隊、組織和組織間通過學習反思和幫助指導,按照社會化、內部化、組合化和外部化的知識轉化過程,在學習者自身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化,圖2就表示了SS?鄄learning的學習模型。
筆者以目前網上流行的Blog(博客)為例,對SS?鄄learning的學習模型進行說明。
個體學習
學習者在個體學習的過程中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形成個體知識,這些知識在大腦中加工處理,以一種理性、客觀的方法,運用一定的結構進行存儲。SS?鄄learning中個體學習獲得的知識有兩種途徑:從互聯網上通過搜索等行為直接獲得的顯性知識,或者是通過感性的認知、個人主觀推斷而創造的隱性知識。這些知識在個體學習的過程中,會在個體內部進行顯性、隱性之間的轉換。在個人blog中,個人通過搜索引擎等方式獲取信息,在自己的blog上進行知識學習,對學習反思之后將心得體會進行發布。這一過程就是知識在個體中的轉化過程,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化。
團隊學習
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6],因此,團隊學習是由多個不同的個體組成的學習開放體系,這些個體在各自不同的學習階段都通過SECI的過程不斷積累知識,團隊除了從更高層次進行學習外,還可以從構成它的個體中進行學習。例如在團隊Blog中的團隊學習是不同的團隊成員(即個人)之間共享的觀察、模仿和實踐而得到的共享的知識集合,這個知識集合是團隊Blog中的顯性知識,它來源于團隊Blog中的每一個人,同時也屬于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團隊自身特有的信念、特有的文化氛圍等都屬于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團隊學習中的過程中進行相互轉化。
組織學習
在Blog的門戶網站中可以發現與上述層面相似的現象,類似于Blog的門戶網站這種組織作為一個系統,由許多團隊(即團隊Blog)組成,而這些團隊又由許多不同的個體(即個人Blog)組成。這些Blog的門戶網站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關,使得它們可以從更高的系統——Blog門戶網站之間層面獲取知識。由此可見,組織提供了有利因素,這些因素豐富了組織知識集合,并且激發了組織層面在不同的學習階段的知識SECI 的集成過程。
組織間學習
組織間的學習類似于各個Blog的門戶網站之間的學習,Blog門戶網站所處的環境包括許多主體,Blog門戶網站及其環境之間的聯系不斷為組織之間的知識SECI的集成過程提供刺激和知識。由此可見,寬泛、一般的環境也會進行知識的SECI 集成過程,這是基于子系統不斷地積累的知識。在最高的主體層面實際上是環境層面,它包括所有層面,而被其他任何層面包含,因此其知識積累只能發生在于其自身。個體基于其自身時空經歷積累知識,這些知識和外部實體具有相關性;環境基于其自身時空經歷積累知識,這些知識只能和內部實體相聯系;而團隊和組織從其自身的組元和與較高層面實體的聯系中積累知識。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在個體學習、團隊學習、組織學習以及組織間學習中都存在著中知識轉化過程,而且在這些學習過程中,都是由信息收集、知識學習、伙伴學習和學習反思組成。因此,SS?鄄learning的過程中都存在這種知識轉化過程,SS?鄄learning的學習模型中的各部分是相互關聯的,它們共同構建了SS?鄄learning的學習模型。
四、結束語
社會性軟件的應用和發展為學習提供了極度友好的支持平臺,它拓寬了個人和組織的學習空間,帶來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渠道,促進了知識的更新和創造。能夠不斷幫助學習者建立或者融入一定的交流社群,SS?鄄learning概念及其學習模型的提出,是為了說明目前網絡化社會的學習方式的變化,以期從理論的角度為更多的學習者提供幫助。隨著SS?鄄learning的發展,學習者知識共享、知識創新、信息處理能力和協作能力會得到拓展,思維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變遷。
參考文獻:
[1]莊秀麗. 擁抱2004社會性軟件年[J]. 中國電化教育,2004, (5): 61-64.
[2]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 The Tacit Dimension[M]. Routlege and Kegan. Paul, 1966.
[3]Kujiro Nonaka.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1, (6): 96-105.
[4]Nonaka.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1): 14-24.
[5]Ikujiro Nonaka, Katsubiro Umemoto and Dai Senoo. From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Knowledge Creation: A paradigm Shift in Bussiness Management[J]. 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6,18(2):203-218
[6]彼得·圣吉 著,郭進隆 譯. 第五項修煉[M]. 上海三聯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