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同時也給我國的家校合作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本文立足當前,從傳統家校合作方式的局限性出發探討信息網絡化給我國家校合作的提升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同時,面對挑戰,本文提出應加強信息監管力度,實行傳統家校合作方式與網絡化家校合作相結合的方法。
【關鍵詞】家校合作 信息網絡化 機遇 挑戰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34-01
一、家校合作方式的新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家校合作的方式已逐漸走向現代化,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具體體現在:
(一)由單向性的合作模式向多樣化的互動模式轉變
在傳統的家校合作中,家長常常漠視家庭教育的職能,面對學校主動的合作與溝通欲求,許多家長往往缺乏誠意,參與意識也不高。而在學校方面,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很多教師的目光聚焦在學生的成績上,家校合作的內容不得不更多地向學生的學習成績傾斜。因此造成了家校合作的內容比較單一,方式比較單向,效果也比較微弱。新時期以來,家庭和學校逐漸意識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學校開始積極創辦多種活動吸引家長走進校園,走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家長也逐漸擺脫教育中的邊緣地位,開始以監督者與決策者的身份全方位的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實踐中來。家校合作雙方開始主動地進行溝通與協作,參與積極性得到了明顯提高。
(二)以成績與紀律為導向的關注焦點向以能力與素質為導向的教育需求轉變
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在內容上比較側重于學生的成績提升與班規校紀的實際表現上,注重學生主體學習行為的表面現象而忽視深層次的情感發掘。隨著素質教育及終身教育的實踐與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學生學習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培養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引起了家校雙方的關注與反思,也成為家校合作的共同訴求。
二、信息網絡化環境給我國家校合作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信息網絡化為學校與留守、流動兒童家庭的合作提供了溝通渠道
相對來說,留守、流動兒童的家庭屬于低社會階層,父母無法為子女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家庭的教育職能并不完善。
對孩子的教育常常會由爺爺奶奶代為履行。這種隔代教育的方式弱化了父母角色的作用,容易讓孩子形成孤僻的心理特征。在此背景下的家校合作顯得尤為重要。學校不僅要主動承擔起學生社會化培養的問題,而且要及時高效地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而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使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家校合作有效地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的在校表現和發展現狀等情況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與家長進行信息化溝通,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教育觀點及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反饋給教師。家校合作中信息網絡的使用有機的整合了家長和學校兩大教育資源,極大地促進了家長與學校的交流與溝通。
2.信息網絡化有助于平等家校合作關系的實現
通過家校合作網絡平臺,家長不僅能夠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生活情況,而且還可以就學校的規章制度、課程設置等進行評估,參與到學校的日常管理與教學活動中,并將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反饋給學校。學校在接收到家長的反饋信息后可以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活動。除此之外,網絡合作平臺還為家長間的互相交流提供了空間。這改變了傳統家校合作中學校的主導和支配地位,家長的參與度進而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使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力量能夠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挑戰
1.家校雙方的信息素養水平成為影響家校合作深入發展的關鍵因素
信息時代下的家校合作需要家校雙方都要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水平。教師不僅要具備家校合作平臺的基本維護及管理技能,還要正確地進行信息的篩選與處理;家長不僅要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能夠經常接觸網絡,更要熟練掌握家校合作平臺的使用規則。而從實際情況上看,教師的工作重心往往會囿于學生與課堂狹窄的教學空間里,參與信息網絡化建設的積極性較低。而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家長的信息參與度差異較大,信息素養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家校雙方的信息素養水平及信息參與能力成為制約家校合作網絡化發展的關鍵因素。
2.虛擬的網絡交互式合作不利于家校間情感的維系
網絡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種虛擬化的平臺,但以網絡符號為載體的信息傳輸割裂了家校間的信息交流與情感溝通,片面地強調學生的信息傳輸與反饋而忽視了家校合作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雙方最真實的情感體驗和非語言性的動作得不到有效的流露和表達。合作過程中人性化溝通的缺失往往會淡化家庭與學校間的情感關系,阻隔雙方的情感共融與心理認同。
3.高度開放的網絡環境給家庭和學校乃至學生個人的信息安全帶來了挑戰
在高度公眾化、網絡化的信息環境下,家校合作平臺的信息安全問題日益重要。硬件設施的故障缺陷及惡意軟件或木馬的破壞等極易造成家校雙方信息的泄露、篡改甚至假冒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個人的信息也會受到牽連。因此,家校雙方在進行有效信息溝通的同時如何規避內外網絡安全風險,加強信息數據的安全保護,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三、對策分析
機遇與挑戰并存,信息網絡化給我國的家校合作帶來了新的模式與實踐路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幅度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具有傳統家校合作模式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取代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傳統家校合作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機地整合,能夠滿足家校雙方不同層次的合作需求,以更好的促進雙方的溝通交流;能夠將家長和教師的力量在最大限度上凝聚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以強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應加快建立健全家校合作的有效機制,加強信息監管力度,努力形成安全、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為家校合作的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馬忠彪.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周紅帥.家校合作中網絡技術應用探討[J]. 科學教育研究,2015,(2).
[3]劉小溪.家校互動支持平臺在家校合作中的應用[J]. 中國電化教育,2007,(2).
[4]蔣文龍,曾謙,馬曉倩.利用網絡博客探索家校合作的長效機制[J]. 教育教學論壇,2014,(7):11-12.
[5]宋小英.淺談網絡條件下農村學校的家校合作[J].教改聚焦,2012,(10).
[6]吳重涵, 王梅霧, 張俊. 家校合作:理論、經驗與行動[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3. 340-341.
作者簡介:
李潔(1990-),女,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