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渡藝術是語文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運用教學技巧銜接課堂每個環節,引起師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語文教育教學目的的一種方法。在課堂上熟練駕馭多種過渡方式,會為教學增光添彩。
【關鍵詞】引言導入式 穿針引線式 目標遞進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42-01
揮別學生生涯,踏上教師的征程。一路走來,我們熟讀了太多文學作品,也了解了些許詩人、作家。突然總結出一個小小的規律:古代有部分知名的文人,總在奔命于仕途之后,消極沉悶、退隱山林,而后親近自然,在觸景生情里豁然開朗,成就千古名篇。這樣看來,他們正是在過渡里獲得重生,生命里的過渡如此重要,那教學里的“過渡藝術”呢?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其中工具性就包括語文教育教學中所運用的各種技能。可見,今天要談論的“過渡藝術”就是語文教師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一、引言導入式
所謂“引言導入”,通常出現于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即教師通過引詩頌句、道具圖片、播放音樂、講述故事、介紹背景、設疑提問、啟發談話等方法為學生稍后的學習架橋引路。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上冊《天上的街市》一文時,我先給學生講《牛郎織女》的故事,然后引言導入新課:“一年相會一次,他們的生活有點悲慘,不很完美。但是詩人郭沫若卻懷著對未來美好的向往,展開豐富的想象,創造性地運用了《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為我們寫下了一首清新的抒情小詩《天上的街市》,今天我們一起來拜讀,看看詩中牛郎織女的故事和民間故事中的原型有何不同,作者創造性地運用民間故事,要向讀者表達什么?”
這樣的導入,選用的故事與課文相關,而且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頗具吸引力。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備好故事,不僅要熟知故事情節,那合適的語速、多變的語調、豐富的表情,也會使你的引言導入娓娓動聽。如此,你的學生即使聽說過這個故事,也依然覺得滋味萬千,值得品味。自然使過渡成為藝術。教朱自清的《春》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講授新課前,利用多媒體,在《高山流水》的背景音樂聲中展示幾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圖,再請學生分組為每一幅圖畫配一小段文字(可以是詩句,也可以由學生自由發揮)。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背景音樂聲里,聽全文音頻朗讀。此時學生毫無思想束縛,任其穿梭,便更能感受那大地回春、萬物復蘇、花草樹木競相爭榮、人們康健活躍的的景象。為后來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穿針引線式
這種過渡方式主要貫穿于授課的知識內容之間。“穿針引線”是指教師在講述課文內容時要采用環環相扣的提問將教學內容串起來,如穿針引線一般自然連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更易于學生消化。如教授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這樣設計問題:①從題目看出,童年的魯迅主要活動在哪些地方?②對于童年的魯迅來說,這兩地有何不同?③從課文哪些方面反映出“百草園”是樂園,又從哪些內容看出,作者不喜歡私塾生活?④通過兩種不同生活的對比,作者究竟反映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先易后難,連續展開,使教學內容的銜接自然,既包含了語文教學的要點和關鍵,又體現了教學進程的推進。
三、目標遞進式
每一堂課都有教學的重難點。而重難點的突破程度,某種意義上,直接關系課堂的效果。教師作為教學進程的向導,在解決重難點時,需要為學生架設一座通往目標的“橋梁”。這種“橋梁”式過渡需要教師選準切入點,深入淺出、有的放矢、達成目標。如我在教議論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為了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寫法,進而了解議論文的寫法,研討以下問題:①課文開頭引用資料,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話題,這是提出問題;②主體部分從“創造性思維必需要素”和“富有創造力和缺乏創造力的區別”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分析問題;③結尾部分總結出“創造性人才必備的條件”,這是解決問題。整篇文章逐層深入,結構嚴謹,深入淺出。魯迅《社戲》的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的理解是難點。要解決好這一難點,我從四個方面分別提出問題作為突破這一難點的過渡:①那夜似的好豆、好戲分別指什么?②文中說的看戲、吃豆發生在什么時候?③作者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不可能沒有看到過好戲,為什么還要這么說?④為什么句子中間用“——”連接?有了這四個環環相扣、深入淺出的過渡小問題,學生就容易回答了。
語文課堂教學的過渡藝術要靈活運用,只要我們根據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內容,采取相應的過渡方法,常常會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李創新.中學語文創新教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朱明學(1974年3-),男,甘肅天祝人,本科,中學一級,任職于天祝縣大紅溝鄉初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