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燕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069-02
“美育”一詞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是德國大詩人席勒所著的《美育書簡》首先提出并使用的。席勒認為,審美教育解放了人性,是人性恢復自由能美化人們心靈,使人們通過審美教育達到身體健康、個性自由、心靈美好的全面協調發展。在我國古代雖然沒有“美育”一詞,但美育早在我國古代的六藝教育中得到體現。如:六藝中的“樂”就體現了一種對審美純粹的培養。在我國,最早提出“美育”一詞的是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先生曾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結合學術界對美育的界定,筆者認為美育的概念是:所謂美育,其內容包括所有美的形式、現象與知識,美育的主要手段應為與對象在情感和心靈層面的溝通,運用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通過各種教育途徑,來增進受教育對象感受藝術與生活中的時尚、美妙事物的能力,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審美觀,使他們健康美好的審美情趣得以養成,最終達到手腳與對象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一種教育。
素質是人們特有的綜合能力,是社會物質活動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因此素質教育自然是一種社會化的物質活動,是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型人才為目的的教育。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造者和接班人。”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素質教育是審美教育(美育)的物質基礎,沒有一定的素質教育就談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質教育。想要在教育實踐中切實把素質教育擺在首位。美育,是一個極好的切入口;重視美育的獨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廣的層面大大推進一步。
在素質教育過程中美育不是專指某種藝術技巧的教育,它涵蓋與整個教育過程之中,正如蔡先生認為的那樣:“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并且涵蓋從胎教到幼小中大乃至整個人生教育的全過程。所以美育是目的性教育,審美教育是工具性教育,審美教育是實現美育的一個重要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徑。以中學生的美育為例,由于中學生具有富于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亦具有缺乏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定、對于生活中的善惡美丑還缺乏辨別能力的缺點,故其美育的核心則是通過各種手段的審美教育去培養他們感受美,發現美的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培養其欣賞美和表達美的能力。此外,還可以輔之一定的工具性教育,如:繪畫、器樂演奏等技能訓練,完成與之年齡相適應的審美創造任務,使其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和具有積極、高尚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該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是使人對善惡的原則界限加深理解,它偏重于說理,并要求人們用一系列的道德規范要求自己約束自己。
素質教育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熱門話題,德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素質教育為德育的到位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幾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為德育到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相當多的學校里德育并沒有到位,尤其是在大中小學德育銜接的結合部。工作甚至還很薄弱,導致德育工作薄弱。原因除了社會環境發生變化的外部原因外,根本原因就是應試教育嚴重沖擊了德育工作。小學初中高中的升學考試主要是考書本知識,錄取以分數為唯一標本,基本上不考慮學生的思想品德如何。結果是德育成了軟指標,智育成了硬指標。許多學校德育時間被擠占,德育內容減少,甚至被取消。看來只有抓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端正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辦學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扭轉片面追求升學率,為德育工作的到位提供廣闊前景。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方面。其中,思想品德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占重要地位,而德育正是擔負著培養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務,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發揮著導向、動力與保證作用。素質教育對德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德育同樣應當全面提高學生‘德的素質。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大中小學的德育從整體目標上,應當包括上述德育五項內容,以保證德育過程品德結構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在各個教育階段具體要求上,則應當依據學生各個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以保證各個教育階段德育內容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等方面的統一。他們統一在各個培養目標上互相滲透、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互為條件。其中的德育占有主導地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這是由德育的本質決定的。”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