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花慶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促進各項語文能力的發展,而且對學生智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下面我就本人的語文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閱讀欲望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閱讀興趣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發展,只有對閱讀有著濃厚的興趣,閱讀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每天早晨,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我都會帶領著孩子們誦讀《三字經》,《論語》,《經典詩文》,給孩子們營造讀書氛圍,激發他們的讀書欲望。
真想讓太陽長上一對翅膀,
天上就多了一只太陽鳥,
讓它在藍天里自由飛翔,
一邊飛,一邊自由的鳴叫,
長翅膀的太陽是我們的心,
把光和熱送給所有人。
………
一段語言的描述既讓學生重溫花開聲音的美好,又為開啟新詩埋下伏筆,從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神中,我讀出了他們對于新詩的期待。在學生期待的眼睛中,大屏幕上一個長著翅膀的太陽由遠及近,緩緩向著大家飛來,一邊飛一邊扇動著那對潔白的翅膀。金波的詩自然、清新富有情趣,是向孩子們展示美好大自然的窗口,把孩子們引入美好天地,了解人間真情的大門。那真誠、樸實的語言,像一把把金鑰匙,引領著孩子們去發現美,啟發著孩子們去尋找愛和希望。
二、創設良好閱讀環境,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讓學生愛上讀書,快樂的享受閱讀,老師只是授學生以漁,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和技巧,更多的魚還得靠學生自己打。對于學生來說,閱讀不僅僅意味著教科書,更主要的是大量長期而專注的課外閱讀。為了將課堂上的快樂延伸到課外,形成讓學生終身收益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為此,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1.建立班級圖書角,提倡同學把自己的課外書帶到學校里和大家分享,方便學生借閱。有條件的可以定期到學校圖書室統一借閱,或到校外圖書室借閱。我給班里建立了圖書檔案,制定了圖書借閱制度,安排專人負責,定期借閱,在班里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調動了孩子們讀書的積極性。課余時間,學生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讀書,班級里讀書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平時那些喜歡打打鬧鬧的孩子也能安靜下來讀書了。
2.安排每日閱讀,可以是在學校,也可以在家里,前期由教師和家長負責監督,后期逐步轉為學生的自覺行為。時間不用太長,貴在堅持。我給班里的孩子們設計了讀書記錄卡,用來記錄平時和假期的讀書情況。因為是低年級,可以側重于識字和好詞好句積累,孩子們也可以摘抄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仿寫,或者隨時記錄自己讀書時的感想。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這項活動,讀書成了孩子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日必讀。閱讀不僅僅擴大了孩子的知識面,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也提高了。
3.每周或隔周安排一次讀書分享會,不斷加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信心。活動中我會展出學生們的讀書摘錄筆記、讀書隨筆、書報剪貼本,組織學生傳閱。同時利用課前五分鐘和早自習,隨機抽取個別同學交流自己前一天讀書的內容及自己的收獲和疑惑。這樣的方法加強了對學生課外活動閱讀的監督,及鞏固了已經養成的閱讀習慣。因為班里的圖書互相傳閱,讀過同一本書的同學有好幾個,各自的想法和感受不同,話題也就多了。經過交流,不僅糾正了部分孩子的錯誤認識,也讓學生們也積累了新的知識,強化了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創設優質問題,提高學生閱讀質量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出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是新課程標準中閱讀教學的有益建議。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探討同一問題,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讀中理解。標識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所謂標識,其一指在重點關鍵的地方畫標記;其二是作精當簡潔的筆記。在閱讀過程中,不但要求學生動腦動口,而且要求學生筆不離手,對文中重點詞語、句子、段落,要圈圈,畫畫,對老師和學生分析的精彩內容要及時記錄。
閱讀習慣不僅僅是本文所述的幾個方面,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長期性。閱讀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幾次重復和短時間所形成的。二是連貫性。閱讀習慣的培養,必須經常堅持,多次重復,才能從有意控制到無意行為,達到自動化的程度。三是易變性。閱讀習慣要有一個統一的一貫要求,不能今天一個要求,明天一個要求;你一個要求,他一個要求。否則,學生的閱讀行為在不穩定的狀態下容易改變,而使閱讀習慣的培養前功盡棄。
總之,當閱讀成為愉悅的讀,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才有希望形成。為了追求這個目標,我愿意帶著孩子們暢游在字里行間,探索語言文字的奧秘,與古跡先賢對話,教孩子們愉快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