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炯權
如今,子女“啃老”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為切實維護老年人的權益,一些地方相繼制定了禁止“啃老”的法規。2015年3月31日,湖南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修訂草案)》進行了審議,規定老年人有權拒絕成年子女“啃老”。這一地方法規條款,如新修訂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那樣,引發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此前,江蘇省和山東省以及杭州市也出臺了類似禁止“啃老”的條款,同樣引發了社會的關注。
一條看似不起眼的法規條文為何在社會上產生如此大的反響,你是否支持“禁啃老”入法?
案例傳真
子女惡意“啃老”,一個比一個狠
記者了解到,隨著老年人經濟收入提高,一些有勞動能力的子女惡意“啃老”的現象也層出不窮,且一個比一個狠。
案例一:
父母有能力,為何不養我
2014年8月29日,長沙一名29歲男子因“啃老”被父母趕出家門后,欲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理由是:我沒有能力,父母有能力,他們為什么不養我?
男子名叫匡正軒,2003年隨父母從老家湖北監利縣來到長沙。他被趕出家門后,流浪街頭,撿廢品賣錢,打零工,在美術培訓班做人像模特。
“55元到65元一天,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很累,收入也不穩定。”匡正軒接受記者采訪時,表露出內心的不安。
之前,匡正軒干得最長的一份工作是在酒店當上菜員。“我在酒店干了一年,每月八九百元工資,老板包吃住。我沒力氣干活,老板就會說些難聽的話侮辱我,我受不了?!笨镎幷f,他還去過廣州、深圳,在玩具廠、制衣廠打過工,可他總是被人當作小偷,遭人追打。他自嘲道:“都怪我沒能力。”
匡正軒欲起訴父母有能力不養他,于是請記者幫忙找個律師免費為他打官司 。
匡正軒52歲的父親如今仍在長沙市岳麓區的一處工地上干苦力活?!皟认?,不討老板喜歡,不講衛生,不節約,出工不出力,等他養老靠不住?!边@是老匡對兒子提煉的幾個關鍵詞。
劉永助是老匡的老鄉,他對老匡家的經濟情況比較了解?!袄峡餂]什么技術,單純賣苦力,月收入3000元左右。老伴患有糖尿病,兒子還要他養?!?/p>
老匡說:“我不可能再養兒子了,他一打電話過來就是問我要錢,這么下去我以后老了怎么辦?”
鄰居也認為匡正軒太不懂事了:“夏天父母出去做事,他一個人坐在床上玩手機、看書、睡覺,飯都不做?!?/p>
對于自己“啃老”一事,匡正軒一再否認:“我不是‘啃老,我是沒有能力?!?/p>
案例二:
不養我,讓你們斷子絕孫
大學畢業后,徐青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父親便把他安排到同學的公司上班。徐青干了3個月后說同事不好相處,辭職不干了。父母又幫他找了幾份工作,徐青都說“沒意思,不想干”。此后,徐青一直閑在家里,還向父母索要生活費。
徐青在網上結識女孩小靜后,經常帶小靜回家過夜。父母對此表示不滿,從諄諄教導到嚴厲斥責,最后變為大打出手。兒子振振有詞地說,沒有工作也有戀愛的權利。父母再次勸他出去找工作,他說父母有義務養他。
無奈之下,徐青的父母將29歲的徐青告上了法庭,請求判令徐青搬出去,并限期騰房。經過審理,法院判令徐青于判決生效后60日內搬出去。
判決生效后,徐青拒不履行,仍然居住在父母家中。父母只好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徐青百般阻撓,并對年邁的父母嘶吼:“你們就是想逼死我,我要讓你們斷子絕孫!”兒子如此歇斯底里,徐父徐母不禁老淚縱橫。
案例三:
母親不給買房買車狠下殺手
2014年6月9日,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龍潭分局接到江密峰鎮村民報案,稱自己64歲的老伴被殺死在自家廚房中。接到報案后,警方立即趕到現場,經現場勘查,死者朱某后腦有鈍器傷,前額和頸部均有銳器割裂傷。
警方走訪周圍鄰居和死者丈夫,得知案發前后無人進入案發現場。死者兒子鄭某(40歲),事前曾揚言要殺掉父母。案發后,鄭某突然去向不明。警方初步確定鄭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并對其實施抓捕。
經審訊,鄭某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找到工作,也沒有結婚。鄭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每月都會給鄭某郵寄生活費。案發前,鄭某向父母提出買房、買筆記本電腦及摩托車的要求,父母同意購買,但是后來未兌現。案發當天,母親回到家中,鄭某再次向母親提出要求,遭到拒絕后,鄭某惱羞成怒,殘忍殺害母親。
記者調查
您支持 “禁啃老”入法嗎?
立法禁“啃老”的社會背景,是“啃老”現象越來越嚴重。立法能否真正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支持者觀點
兒女一味向父母索取,法應斷其幻想
陸錫鑫(男,46歲,公務員):一方面,現在不少“啃老族”賴在家里不工作,像寄生蟲一樣依附父母,要吃要住,要錢要物,父母不給就鬧,還以“不給父母養老送終”相威脅,有的甚至對父母動粗。更有甚者連自己的孩子都不養,要父母養。另一方面,不少獨生子女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父母的財產以后一定是自己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父母對自己財產的處分權。這些惡意“啃老”的行為與認識,靠道德是無法約束的,需要法律干預。
游樂兒(女,30歲,律師):有勞動能力的成年子女都有扶養父母的法定義務。子女一味向父母索取,法應斷其幻想。“禁啃老”入法,無論是應對老齡化社會,亦或是保護老年人精神、物質生活需求,都具有現實意義,它不但可以對“啃老族”起到警示和勸誡的作用,不讓懶惰之人用不當手段侵犯老年人利益,也有利于促使子女自食其力、自主創業,宏揚尊老、愛老、敬老的良好社會風氣?!敖欣稀比敕☉仙絿覍用?。
反對者觀點
生存壓力大,想一點都不“啃老”很難
肖百能(男,某機關職員):“啃老”固然不對,但在當今這樣一個就業不易、消費畸高的社會環境背景下,年輕人想一點都不“啃老”確實很難。像我這樣在城里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工資不高,還要花錢租房子,每月工資所剩無幾。如果父母不資助,恐怕自己買不了房。沒有房子,找對象、結婚就難了。禁“啃老”入法,等于斷了家庭的后援,讓我難以接受。
徐雅芹(女,60歲,退休教師):現在的“啃老”現象之所以越來越普遍,不是年輕人不孝,也不是他們不懂得體貼父母,而是社會生存壓力大。比如我的獨生兒子,大學畢業后好不容易在北京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我和老伴感到很欣慰??墒牵瑑鹤釉诒本┥畹某杀緦嵲谔吡?,全靠他自己打拼,太難。他現在談戀愛要花錢,以后買房、結婚、生孩子后還要花更多的錢,作為父母,我們能袖手旁觀嗎,不給予他經濟和物質上的支持,行嗎?
中立者觀點
立法的本意很好,但缺乏可操作性
朱海滔(男,42歲,法官):立法的本意是好的,但執行起來恐怕有一定難度。父母有權拒絕孩子“啃老”,可現實中大多數人不會拒絕,因為在他們看來,即便自己被“啃老”,也心甘情愿。一般來說,不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父母是不會把兒女告上法庭的。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法律對“啃老”能管用嗎?
艾魯妮(女,30歲,社會工作者):除了少部分年輕人懶惰、不思進取外,“啃老”的主要成因是宏觀環境上的經濟不景氣,社會對就業的吸納能力不足,創業條件不理想,創業所需的經濟基礎、人脈積累要求比較高。就如房價上漲之快,剛參加工作的普通工薪一族,依靠自己的能力買房子的想法顯得遙不可及。這樣的現實下,一些父母都愿意幫子女分擔這沉重的擔子,哪怕是傾其所有。鑒于“禁啃老”入法的實施難度大,在立法的同時還應制定具體實施細節。
新聞觀察
解決“啃老”問題的深度思考
伴隨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與“養老”相伴的“啃老”成了新的熱詞?!翱欣献濉睆淖畛醯摹翱谐钥写鄙墳椤翱蟹靠熊嚒?,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不僅要分擔成年子女的生活成本,還要透支養老金幫助孩子買房、購車,有的甚至連孫輩的奶粉錢、教育費都要管。有人戲言,以前是“養兒防老”,現在是“養兒啃老”。記者身邊的一些中老年朋友也時常議論:“啃老”風漸長,談何“老有所依”?
客觀看,除了極少數家境優越或好逸惡勞、不思上進的“啃老族”外,大多數人“啃老”的確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成本急劇攀升,逐年上漲的房價、物價給不少年輕人造成不小的生活壓力,只能向父母求援。另一方面,不斷增大的就業壓力亦是導致“啃老”的重要原因。我國勞動力資源已經呈相對飽和趨勢,總量供大于求,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由于目前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造成人才供給和需求的比例失衡,導致許多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先在家“啃”父母。
此外,“啃老”也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及養老模式有關。我國長期以來以家庭養老為主,沿襲著“反哺”式養老傳統,父母與子女很難像西方國家那樣分得清清楚楚。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些都讓“被啃”的父母和“啃老”的子女覺得“啃老”理所當然。而且,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421”的家庭結構使子女無暇顧照顧老人,一些老人反而希望“被啃”,這樣可以和子女住在一起,與子女共同承擔生活壓力。
可以說,“啃老”是現階段我國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決“啃老”難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立法禁“啃老”外,還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個人等多方面的協作,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建立公共政策、社會政策的聯動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應借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東風改善就業環境,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應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規范房屋租賃市場,讓在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減輕住房壓力。社會各界應關心引導“啃老族”,幫助他們勇敢面對困難,增強生活信心。比如,成立相關機構對“啃老族”進行職業教育、就業心理輔導等,讓“啃老”群體以健康心態找準定位,掌握一技之長,盡快融入到社會中。
其次,教育部門要更加重視教育和職業培訓,改革高校專業設置,使年輕人的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相匹配,還應在初、高中乃至大學階段增加職業生涯設計課程,增加對就業的認識,鼓勵年輕人自強自立。教育部門同時要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幫助青少年樹立尊老愛老敬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增強法制觀念,摒棄“啃老”意識。
最后,父母、長輩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在越來越多的“421”家庭結構的現實情況下,切實改變傳統的養老觀念,用退休養老金、房產、銀行存款等作為資本,積極主動地投身入住養老院、托老所等社會化養老的大潮之中去,不許諾給子女留下自己的財產,不給他們“啃老”的機會,以增強其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