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丹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古箏藝術文化審美屬性產生了一定的變化。本文以新時期古箏藝術創新和文化審美屬性為基礎,簡要論述了新時期古箏的突破點,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古箏藝術創新和文化審美屬性的轉變,使古箏這一古老樂器能夠與時俱進,實現古箏藝術上的真正創新。
【關鍵詞】文化審美;藝術創新;創作思路
前言
古箏藝術由來已久,古箏曲目通過藝人間的口傳心授逐漸流傳下來,并經過長期沉淀和積累逐漸成為我國古箏藝術上一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但新時期的古箏藝術家們并未就此而滿足,而是不斷尋求技法、曲目創作等方面的創新,力求精益求精、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古箏作品。下面我們就新時期古箏藝術創新及其文化屬性進行簡要介紹,明確古箏藝術新時期發展方向,不斷改進箏藝技能技藝。
一、傳統古箏藝術的表現特點
(一)傳統古箏藝術的題材特征
傳統的古箏作品一般多是寫景、抒情、敘事或是根據地方音樂進行改編四類題材,其中對寫景與抒情題材的選擇更為熱衷一些,此類音樂題材能夠更好的陶冶人的性情。傳統的古箏曲題材多是精細短小的,常常對一個情景或是一處風景進行細致的表達,就算是一些名曲中,也很少出現大篇幅的題材。
(二)傳統古箏藝術的技法特點
傳統古箏各流派在與地方性音樂相互交融的過程中,由于地域與語言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音樂風格也大有不同,它們有著各自獨特的演奏技法,其中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像是右手彈弦、左手按弦已成為了傳統古箏藝術演奏中的根,各流派不同技法的形成也以此為基礎,相鄰地區由于較為相似的風俗習慣與藝術風格等也存在著一些共性,主要可分為北派與南派,其中北派中以山東箏與河南箏以及陜西箏為主要代表,而南派中主要包括潮州箏、客家箏與浙江箏以及福建箏,北派的作品大都剛勁而有力,而南派的作品大多細膩而悠長,兩派在古箏藝術的演奏技法上既有其各自的獨特之處,又存在著共通之處。
二、新時期古箏藝術的創新體現
(一)新時期古箏藝術在題材方面的創新
一部音樂作品是以題材與體裁的形式體現出來的,之前說過傳統古箏的題材大多是在寫景、抒情或是敘事以及根據地方音樂而改編得來的,其種類較為單一,而且規模也很小,同時,這幾類選材也多為對漢族人文風情的創作,因此,以少數民族為題材進行創作是新時期古箏藝術中的一個空白區域,首先作曲家可以著重描寫一下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以及自然風光。其次,作曲家還可將某一題材進一步做大,使其更加豐富的展開,規模更加宏偉,主題更加突出,像是何占豪在一九九二年創作的一曲《臨安遺恨》,這是一首古箏與鋼琴協奏的曲子,完整的詮釋了岳飛在赴刑前對江山以及百姓的擔憂之情,以現代化的演奏形式為人們呈現出岳飛赴刑這一傳統歷史題材,通過對變奏與轉調等多種技巧的運用來變化音樂主題并再現了三次,這都是傳統古箏藝術中所沒有的,不但更加突出了音樂主題,同時又增強了音樂的對比性與其內部的戲劇沖突,使作品更加宏偉而富有氣勢。
(二)新時期古箏藝術在演奏技法上的創新
首先在七十年代,趙曼琴先生編創了一系列的箏曲,其中使用到了快速指序,后來1983年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銀河碧波》中的箏曲《井岡山上太陽紅》,國內才正式傳播這一演奏技法,快速指序主要是讓右手的五個手指能各司其職,它們處于同等重要確地位,這樣不論是在演奏間域或是指序的組合方面都能發揮最大化的功能,這一演奏技法也是新時期古箏演奏技法中的主要創新,也是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技法。再者傳統的古箏作曲中通常只演奏單個泛音,而新時期卻出現了連續泛音的演奏,演奏者的左手小指必須輕搭于要打泛音的琴弦上,注意找準泛音點,由左右手來同時刮奏出泛音,體現出箏曲的流暢性與寧靜性。其他還有多指搖、短搖、輪指以及點奏等許多基于傳統技法上的創新,不單是手指技術方面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作曲家通過運用這些技法而對作品主題的表現力的增強。
(三)新時期古箏藝術在弦序排列方面的創新
在八十年代末期,古箏作曲家大都運用人工調式的定弦方法,突破了傳統五聲音階在音程關系上的局限,依據要創作的審美需求與情感需求來設計琴弦音階的排列,服務于不同的作品主題與風格,讓作品更加的生動。再者還可通過移動琴碼來做出的臨時轉調,把作曲家個人的主觀意志發揮極致,給聽眾帶來一種不同的全新體驗。
(四)新時期古箏藝術在音色方面的創新
琴碼以左是無旋律區,在這一區域沒有音高,傳統古箏演奏中單是以左手運用吟、揉、按等作韻技巧來表現藝術,而新時期的古箏創作中,作曲家則開發出一些獨特的演奏方式,另外還通過拍打琴弦或琴面來追求不同的聲音效果與表現力,運用這類技法沒有了具體的音高要求與指法上的限制,但要求演奏者要具備較高的節奏感與力度掌控能力。
(五)新時期古箏藝術在深奏形式上的創新
在新時期的發展進步中,古箏藝術改變了長期以來以獨奏樂器進行演奏的局面,主要體現在復調演奏與協奏曲的出現,作曲家通過這些新的演奏形式,使古箏可與其他樂器合作進行演奏,不但推動了古箏藝術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其他樂器的演奏形式。
三、新時期古箏藝術的文化審美屬懷
音樂是文化藝術的一個分支,它不但具備音樂本身的藝術特性,同時也包含重要的文化屬性,而音樂的文化屬性既包括其在現實社會中多種表現,也包括其影響到的各個領域,音樂文化屬性內涵要較音樂作品本身廣泛,而新時期古箏藝術作為中國民族音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音樂表現力以及文化屬性內涵在我國文化藝術界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隨著政治、文化以及經濟生活的發展而發展,經受了歷史不同時代的考驗,自然有著其特殊的文化屬性。同時古箏藝術作為一種完整的呈現,其主要是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描述與人類性情的陶冶,因此,藝術形式的呈現就可以看作是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其中藝術作品即為審美對象,而聽眾則是審美主體,處于不同階層與類型的聽眾對作品將會有不同的審美反映,這也就決定著音樂作品的審美屬性,新時期箏曲與聽眾受這些創新表現的影響,作品表現出來年美學內涵也會不同。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古箏作為中國一件傳統的民族樂器,至今仍受人們所喜愛,隨著新時期藝術的發展,也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走進了創新之路,作曲家應沿著這一道路繼續尋求創作上的突破與創新,更好的滿足聽眾對審美的體驗需求。
參考文獻
[1]龍妮.關于古箏練習曲若干問題的思考與教學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王安潮.悲壯凄婉 撼人心魄——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解析[J].鎮江高專學報,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