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才
上高橋鄉是云南省大關縣唯一集高寒、貧困、山區、邊遠、民族“多位一體”的少數民族鄉(回族、彝族、苗族)。該鄉氣候惡劣、山高坡陡、基礎薄弱、產業滯后,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少數民族鄉。2014年,大關縣財政在上高橋鄉打堡村投入整村推進扶貧項目資金100萬元,把精準扶貧與區域開發點面結合,探索“造血式”扶貧新格局,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一、大關縣“造血式”扶貧的主要做法
(一)轉變觀念,走滾動發展的致富之路。
1.深入調研,轉變扶貧思路。2014年以前,上高橋鄉財政投入產業扶貧資金都是以無償方式發放給農戶,導致群眾心安理得地享受扶貧資金和物資,產生了嚴重的“等、靠、要”思想,甚至出現攀比、盲求等現象,久而久之,群眾自身脫貧致富積極性不高、惰性思想蔓延,扶貧工作陷入了“越扶越被動、越扶越落后”的怪圈。2014年初,大關縣財政局通過深入調研,在打堡村投入整村推進項目扶貧資金,在鄉、村、組三級開展深入廣泛的討論,明確思路、堅定信心、統一思想,決定走“滾動發展的路”、“創新發展的路”。
2.分析論證,轉變扶貧模式。掛鉤幫扶上高橋鄉以來,多次組織人員深入打堡村調研論證、分析研判,幫助上高橋鄉理清產業發展思路,把實施產業扶貧緊扣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點面結合滾動發展,以打造“種草養畜示范區”為目標,采取上游公司闖市場拉動、中游大戶提干勁帶動、下游小戶夯基礎撬動三線齊動,堅定不移地發展黃牛生態養殖,闖出一條“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路子,營造好黃牛養殖的氛圍,為打堡村試點滾動發展創造條件。
3.制定方案,確保扶貧效益最大化。出臺《上高橋鄉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規劃方案》,明確制定“扶勤不扶懶、扶先不扶后,以勤帶懶、以先帶后”的“滾雪球”發展模式。農戶自愿申請,選出適合養母牛的農戶作為精準扶貧“點”,每頭牛補助5000元,2年后繁殖的小牛歸農戶自己所有,5000元本金再傳遞到另一家農戶手中,循環使用,變無償扶貧資金為滾動發展基金,有序擴大覆蓋面,力求發揮扶貧資金最大化效益。滾動資金回收后由鄉統管、村監督、村民小組群眾集體議決,用于發展產業、投入公益項目建設。
(二)加大宣傳,鼓勵全民齊參與。
1.進村入戶,加大宣傳力度。成立項目實施領導組,研究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細則,組織鄉村組三級干部40余人分為8個工作組進村入戶開展宣傳動員、政策解釋等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確保扶貧思路、扶貧模式、扶貧項目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2.克服萬難,做通群眾工作。打堡村總支書記說:“既然定了方向和目標,工作再難也要干,哪怕想盡千方百計、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我們也要把工作做下來。”經過鄉村干部反復召開村“三委”、支部書記、群眾代表、村民小組長會議,工作人員頂烈日、冒風雨,走到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少了一些空對空、多了一些實打實,以實際行動獲得了群眾對扶貧工作的信任支持,形成了項目戶戶參與、人人支持的局面,為項目實施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重點扶貧,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引導成立第一家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大關縣琦鑫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成立“大關縣琦鑫農產品生產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琦鑫”牌黃牛干巴系列的條碼、商標注冊、QS認證,形成麻辣牛肉、黃牛干巴、鹵牛肉、紅燒牛肉等系列產品,年生產加工能力250噸,實現產值900余萬元,成為大關縣黃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之后,又相繼成立天軍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寨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形成養殖戶與龍頭企業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充分調動農戶養殖黃牛的積極性,營造加快黃牛養殖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2014年,帶動全鄉社員1400余戶,10頭牛以上的大戶40多戶,養殖黃牛5000余頭,流轉土地種草6000余畝,出欄黃牛3000余頭,實現產值3300余萬元,人均增收200余元,占全縣黃牛養殖的1/3以上。
(四)明確措施,確保項目實施資金收得回。
項目實施是滾動發展的第一個關鍵,資金收得回來是項目成功與否的標志,這是鄉村組三級的共識。在此基礎上,明確了四條措施:一是積極爭取縣畜牧局的支持,在母牛購置、疫病防控、養殖技術培訓等方面由縣鄉落實專人負責,保障農戶的牛養得好。二是把養殖戶納入琦鑫黃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確保牛能賣得出去,獲得良好的效益。三是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項目實施互助組,村民委員會與互助組及成員簽訂《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協議書》,互助組與村民簽訂承包協議,“村三委”引導全體項目互助組成員參與村民討論通過《打堡村實施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村規民約》,互助組和農戶簽訂《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資金發放確認書》,對村、互助組和互助組成員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確保項目實施公平、公正、公開,資金回收循環正常運行。四是領導組與打堡村簽訂目標責任狀,明確村級組織職能、互助組、村民的權利義務。
(五)強化措施,加大項目資金監管力度。
鄉黨委、政府將項目整體發包給打堡村委會,再由村委會物色精兵強將作為互助組組長,組長負責物色2名互助組成員搭班組成3人相互監督、相互支持的工作互助組,最后由互助組對村民小組成員進行資格審核,將村民委員會承包的項目分包村民,負責項目的發包、項目實施的動態監管及項目資金的收取,這三個項目運行的關鍵環節都在上級、群眾的全程監督下運行。為避免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有部分群眾套取資金的思想,對項目覆蓋的牛實行打耳標、拍照、登記造冊等,登記完畢之后在全村公示,公示無異議后才通過“一折通”將資金兌現到農戶。鄉黨委、政府與村簽訂《打堡村行政村整村推進項目廉政承諾書》,確保資金安全、干部廉潔、群眾滿意。
二、對打堡村財政扶貧的思考
從實踐效果看,大關縣“造血式”扶貧取得了明顯成效。整村推進扶貧項目資金用“活”了,群眾思想變“闊”了,項目產生了疊加效應、擴大效應。目前,打堡村全村356戶在家農戶實現戶戶養牛,年增能繁母牛300頭、產小牛200余頭、戶均增收3000余元;全鄉黃牛養殖存欄增加近2000頭、出欄增加1000余頭,真正破解了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產業發展難、群眾增收難、資金籌措難等“三難”問題。
目前,第一階段的項目實施已經結束,整個扶貧項目運行正常。通過項目的實施,引發了做好財政扶貧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思想通則一通百通。做通思想工作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任何事情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最大范圍內達到思想上的統一、認識上的統一,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堡村整村推進項目作為探索性的扶貧模式,開這樣的頭所遇到的困難極大,如果沒有縣、鄉、村、組思想上的統一,沒有鄉村干部想盡千方百計、走進千家萬戶、說盡千言萬語的恒心和毅力,沒有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項目實施將無法開展。做好思想工作、上下齊心、眾志成城,再大的苦難都能度過、再困難的局面都能打開、再窮的鄉村都能脫貧致富。
(二)用心健全制度,用制度管人心。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是工作順利開展的保障。采取“滾動”扶貧模式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和探索,對云南省昭通市、大關縣來說都是破題性的工作,沒有可以借鑒的標準和范本,如果把握不好、拿捏不當,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失敗的風險,這就需要靠制度來保障。只有用完善的制度規范鄉黨委、政府、村民委員會、互助組及村民在每一個實施環節中的行為,才能保證項目實施公平、公正、公開,保證每一個周期的項目資金能夠回收循環使用。
(三)只有做到真扶貧,群眾才能真脫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真正解開貧困枷鎖,挖掘發展潛力,歸根到底要靠內生動力。財政年年都在扶貧,返貧也同樣有,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要轉變扶貧模式,建立扶貧工作的長效機制。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深入做好調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做好風險預估、完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基礎性工作,再結合扶貧鄉村實際和扶貧開發總體部署要求,進一步理清思路,把扶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眼光長遠,統籌考慮,帶領群眾找方法,激發群眾的發展愿望,不斷提高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引導群眾勤勞致富,真正鏟斷窮根。
(四)黨員干部要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工作才能實打實。鄉村干部面對的是最基層的群眾,最困難的群眾,絕不能有“官本位”式的高高在上,要把黨的群眾觀點記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不怕被誤解、不怕被辱罵,不怕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主動深入村組,多去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及時掌握群眾思想,吃透情況、找對辦法,排除矛盾、解決問題。想不想和群眾面對面是態度問題,敢不敢和群眾面對面是能力問題,會不會和群眾面對面是方法問題,做好基層工作,就需要黨員干部擺正態度、提升能力、找準方法,和群眾面對面,少些空對空,多些實打實,以實際行動獲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作者單位:云南省大關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