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松茂
作家萊辛說:“主要的東西是讓人行動起來,通過動作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那么怎樣才能寫好人物的動作呢?
一、以個性鮮明的動作展示人物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動作便不同。同樣是笑,內向的人可能是紅著臉,害羞地低著頭,外向的人則可能是笑得自然大方;淳樸的人笑得爽朗,狡猾的人笑得詭秘。正是一言一行顯性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達大怒,揸開五指,去那小二臉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復一拳,打落兩個當門牙齒。”一個“揸”字,把人物怒不可遏、義憤填膺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充分表現了魯達愛打抱不平、扶危濟困的性格特征。
二、以夸張的動作突出人物性格。《三國演義》中,張飛在長坂橋上一聲吼,曹操的一員戰將,肝膽俱裂,倒于馬下;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在死去幾個小時后居然還抓著神甫送到他嘴唇邊的鍍金十字架。這些夸張的動作無一不極大地突出了人物某一方面的特性,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如習作《本周日記》中寫道:“教語文的張老師朗讀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情緒激昂,極為投入。情到感人之處,不由得大聲吼道:‘是特務的你站出來!聲音剛落,慧文‘嘩一下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全班一驚,無不莫名其妙。事后張老師細問緣由,慧文說:‘昨晚支持男足過度,今天上課竟與周公約會去了。聽您一叫,我想也沒想就站起來了!說著又擺出一個痛苦狀,惹得我們哈哈大笑。”“吼”、“站”、“擺”等夸張性動詞,突出了張老師和慧文的性格特征。
三、以準確的動作反映人物的內心。法國作家福樓拜說:“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適當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動詞。”如《分馬》中:“老孫頭跑到柴垛子邊,抽根棒子,攆上兒馬,一手牽著它的嚼子,一手掄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卻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這里通過幾個動作描寫,揭示了老孫頭內心既惱恨,又疼愛兒馬的復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