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到云南的怒族人家做客,主人常常會奉上一道特別的佳肴——琵琶肉。琵琶肉又稱豬膘肉,是怒族、普米、納西、摩梭等民族的傳統美食。因其外形酷似琵琶,故稱之為琵琶肉。清吳大勛的《滇南聞見錄》載:“麗江有琵琶豬,其色甚奇,煮而食之,頗似杭州之加香肉。”
琵琶肉的制作工藝主要來源于藏族的傳統腌肉,但怒族人卻堅持認為,琵琶肉的腌制法是神仙教的。相傳,在很久以前,當地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老獵人,他的射箭技術堪稱一流,幾乎百發百中。只要他拿著弓箭進山,從來沒有空手而歸過。然而,獵人卻覺得他的好運是神仙給的,因此每次打完獵,他總不忘祭奠山神和獵神。不過,老獵人也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如獵物的存放。由于他打到的獵物實在太多,吃不完的放幾天就壞了,這讓他十分苦悶。一天晚上,一位神仙給他托了一個夢,教他如何處理那些剩下的獵物。醒來后,獵人依法炮制,竟做成了美味可口、易于長期存放的琵琶肉。
制作琵琶肉,要經過宰殺、剔骨肉、抹調料、縫制、壓扁、晾曬、放置等幾個步驟。首先,將宰殺后的豬去毛洗凈,剖開肚皮,取出內臟,將骨頭和瘦肉從豬體內剔出,但要保持豬頭完整;然后,抹上鹽和燒酒,并加上花椒、胡椒、大蒜、生姜等調味品;接著,將抹好調料的豬膘肉用大鐵針和麻繩縫合起來,并在針線縫合處涂上一些核桃油,縫的部位主要是豬肚和豬腳。縫好后,還要在兩只豬耳朵里各塞上一個核桃,在兩側豬鼻孔里各插一根粗細適宜的木棍并塞嚴。幾天后,取出木棍,從鼻孔里灌一些鹽水進去,再塞緊木棍。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曬,將豬膘肉放在火塘篾笆上熏干,或晾在房頭陰干。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豬肉中的多余水分蒸發掉。這與漢族人做臘肉很相似,但琵琶肉工藝更加復雜,口味也更好。通常情況下,頭年腌制的琵琶肉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才可以食用。
琵琶肉放置的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一兩年,長則幾十年。在怒族人的家中,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經歷了無數個春秋仍保存完好的琵琶肉。這些肉表面上布滿煙塵,呈深褐色,有一種滄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依然不錯,不變質,無異味,甚為神奇。
吃時,琵琶肉可煮、可炒、可蒸。除日常食用外,琵琶肉也是家庭富裕的一種標志。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擺滿了整條整條的琵琶肉,別人就會用羨慕的眼光看這家人,認為這家的日子過得好。
一盤美味的炒琵琶肉端上桌來,只見其紅黃相映,十分惹眼,讓人垂涎欲滴。輕輕地咬上一口,只覺唇齒生香,濃郁醇厚,肥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真是一道極具特色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