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 朱少禹 許宏曄
摘要:檔案館尤其是國家綜合檔案館作為傳承社會記憶的文化機構,其資源建設應該包括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提出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法理依據,并針對其建設現狀,從法規化、標準化、集中化和數字化等方面,提出國家綜合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檔案資源建設
Abstract: The archives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rchives as the cultural institutions of inheriting social memory, its construction of resourc? es should include the contents of national archival document heritage. For this reason, the dissertation proposes legal basis of the national archival docu? ment heritage resourcesconstruction, and in view of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rogram? ming, standardization, centralized and digital, put for? war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 sive archivesnational archival heritage resourcesconstruction.
Keywords: Archives;National archival document heritage;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resources
我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民族文化,留存豐富的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作為各民族歷史文化的承載媒介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社會歷史發展記憶的社會職責,是國家檔案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本文探討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問題,以引起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的關注與重視,推動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的發展。
一、社會記憶視角下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法理依據
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作為各民族社會歷史發展的真實記錄,是國家檔案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檔案館尤其是國家綜合檔案館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其主要有四大法理依據:
(一)傳承人類社會完整記憶的需要
世界記憶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記憶,它對保護各民族的文化特性,實現本民族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檔案文獻遺產是世界記憶的主要部分,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壞的部分。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記憶工程,其目的是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規定的保護和保管世界文化遺產的任務。其中所指的文獻遺產具體講就是手稿、圖書館和檔案館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以及口述歷史的記錄等。檔案館作為傳承人類社會歷史記憶的主要文化機構,其館藏范圍涉及政治、歷史、經濟、軍事和科技等諸多方面,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作為各民族社會歷史記憶的傳承媒介,應是館藏資源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館傳承人類社會記憶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
(二)國家檔案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2條指出:“本法所稱的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1]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屬于歷史檔案的范疇。我國歷史檔案的構成主要有革命歷史檔案、舊政權歷史檔案,此外還包括民族歷史檔案。[2]因此,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國家檔案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承載中華民族社會歷史發展記憶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
(三)檔案館必須承擔的社會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10條規定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檔案館承擔的工作任務”中的第1條就是“收集和接收本館保管范圍內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檔案。”[3]2011年11月21日簽發的《國家檔案局第9號令》第3條規定:“新中國成立前本行政區內各個歷史時期政權機構、社會組織、著名人物的檔案列入綜合檔案館收集范圍。”[4]地方各級檔案館也對館藏檔案范圍作出規定,如《云南省檔案條例》第11條規定:“綜合檔案館負責集中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各種門類的檔案,并向社會提供服務。”[5]《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條例》第七條規定:“各級國家檔案館負責收集、整理、保管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多門類多載體的檔案,并為社會利用檔案提供服務。”[6]可見,這些規定都賦予了檔案館保護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社會職責。
(四)促進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需要
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提出:“檔案作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和人民群眾各方面情況的真實記錄,是促進我國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維護黨和國家及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據。”[7]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是各民族在其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它傳承著悠久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因此,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納入檔案館資源建設范圍,可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檔案材料,作為了解各民族地區社會歷史發展真實狀況,制定切實方針政策,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依據。
二、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現狀分析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1960年8月25日,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檔案工作會議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會上,國務院副總理烏蘭夫、國家檔案局局長曾三作重要講話,強調開展少數民族歷史檔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對這一工作開展提出了具體的方針政策。這次會議在全國提出了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工作問題,對開展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搶救工作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987年11月,中國檔案學會在昆明召開少數民族檔案史料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的重要成果是對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的內涵、外延達成明確共識,厘清工作思路,對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工作具有促進作用。此后,我國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工作發展迅速,資源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政策法規建設工作初顯成效
2001年5月18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條例》;2007年9月29日,云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通過的《云南省檔案條例》;2007年10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的《內蒙古自治區檔案條例》;2009年11月27日,甘肅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甘肅省檔案條例》;2010年10月1日,西藏自治區施行的《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辦法》等,都將少數民族歷史檔案或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列入國家綜合檔案館管理范疇,從而為其資源建設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規保障。
(二)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云南省檔案館長期重視少數民族歷史檔案工作,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方面成效顯著。館藏有貝葉經、折疊經等傣文檔案;佤族土司檔案;《段氏家譜》和《滇南段氏世系》等白族家譜檔案;《東巴經》等納西族歷史檔案;以及拉祜族、基諾族、哈尼族的結繩、刻木記事和數豆計齡用的木、繩等。近年來,更是加大對云南無文字少數民族、特有少數民族和人口較少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搶救工作的力度。還與文化、文物主管機構聯合開展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接收征集工作,將第一手的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征集到檔案館進行集中保存,共保存漢、彝、傣、藏、白、納西、拉祜、基諾、哈尼、傈僳、瑤等民族的各種載體檔案572個全宗,105萬余卷(冊)。此外,各民族地區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也取得豐碩成果,如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阿拉善左旗檔案館、鄂爾多斯市檔案館、土默特左旗檔案館、突泉縣檔案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檔案館、呼倫貝爾市檔案館等所藏蒙古文歷史文書始自元代,共計151292卷(冊、件)。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收藏有藏文歷史檔案共90個全宗約300多萬卷(冊)。貴州黔南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征集到的水書檔案文獻遺產2萬多冊。
(三)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數字資源建設工作逐步開展
以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為例,西藏檔案館通過掃描、拍攝等方式,將館藏珍貴藏文文書、經卷、古籍、印章等藏文歷史檔案轉化為數字檔案文獻,建立了系統完善的數字化藏文歷史檔案信息資源數據庫。通過館內閱覽、網絡查詢服務等方式進行檔案信息的傳播與交流,極大地拓展了藏文歷史檔案信息的傳播利用范圍,促進了藏文歷史檔案保護與利用工作的同步發展。
總體而言,我國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還處于起始階段,一是許多檔案館尚未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納入館藏資源建設范圍,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尚屬空白;二是部分開展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管理工作的檔案館,對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構成類型缺乏明確認識,沒有完整的資源建設規劃;三是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方法欠缺,缺乏分類整理、技術保護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理論指導等。
三、檔案館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亟待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法規化建設工作
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法規建設工作的核心就是以檔案法規的形式,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納入檔案館的工作范疇。其現實意義在于:一是以檔案法規的形式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納入檔案館工作范疇;二是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列入檔案館工作規劃,統一開展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征集、分類整理和發掘利用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對檔案的界定已從宏觀上將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納入國家檔案財富的范疇。在地方檔案法規建設方面,《云南省檔案條例》、《甘肅省檔案條例》和《西藏自治區檔案法實施辦法》等也將民族檔案文獻列入管理范圍。如《云南省檔案條例》第20條規定:“有關單位應當加強對記述和反映少數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檔案的收集、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8]《甘肅省檔案條例》第20條規定:“綜合檔案館向社會征集本行政區劃的歷史檔案、地方特色檔案、少數民族檔案和名人檔案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和配合。”[9]而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民族地區的檔案館尚未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開展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建設工作。
(二)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標準化建設工作
我國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管理工作尚屬起始階段,檔案館對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本質特性、類型構成等缺乏理論上的明確認識。因此除了將現有理論研究成果用于指導實際工作以外,國家檔案局或省市國家綜合檔案館應盡快制定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資源建設標準。其標準的基礎內容可以是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類型構成,以解決征集工作的對象類型問題。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標準化建設工作中還應注意兩點:一是標準體系問題。這一標準體系應包括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征集標準、分類整理標準和數字化建設標準等;二是資源建設的漢族檔案文獻遺產管理問題。漢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主體部分在歷史上形成大量反映其民族歷史、源流和習俗等方面的檔案文獻遺產,如何將其納入資源標準化建設范圍,開展征集整序工作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集中化工作
征集工作是民族檔案文獻遺產資源集中化工作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首先,依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標準化建設的征集標準,明確征集范圍與類型,本地區的民族文書、古籍、金石(包括部分實物或拓片)、印章、木刻、貝葉,以及民族口述檔案文獻遺產等都可征集到檔案館保存。其次,對散存各單位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接收,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11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向檔案館移交檔案。”[10]將散存在文化機構、政府民族事務機關、社會組織等民族檔案文獻遺產原件接收到檔案館珍藏。再次,重視民間散存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的征集。需要注意的一是要保障征集經費,基于《物權法》和《檔案法》的相關規定,征購仍是現階段征集工作的主要手段;二是新技術征集手段的應用,對一些暫時征集不到的檔案原件,尤其是口述民族檔案,采用復制、拍攝、攝制、拓片等方式保障其完整性。
(四)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數字化建設工作
2002年以來,國家檔案局先后發布了《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印發《數字檔案館建設指南》、《數字檔案室建設指南》等規范性文件,明確了數字檔案館(室)建設的具體內容。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作為國家檔案財富的重要構成部分,其數字化資源建設是檔案館信息化工作的一項內容。這項工作亟待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少數民族文字檔案的數字化問題。目前,許多機構都研發出少數民族文字應用軟件,這些軟件的開發為少數民族文字檔案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二是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管理軟件的研發使用問題。民族檔案文獻遺產數字化資源管理可納入檔案館綜合管理系統,也可研發專門的軟件進行管理,以便有效保護和發掘利用。
*本文為教育部重大規劃項目“中國檔案事業發展史”(項目編號:10&ZD1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及參考文獻:
[1][3][10]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1996,(20):769-773.
[2]華林.檔案館學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0-31.
[4]各級各類檔案館收集檔案范圍的規定[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14:87-88.
[5][8]云南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云南省檔案條例[EB/OL].[1997-08-01]. http://www.ynda. yn.gov.cn/.
[6]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寧夏回族自治區檔案條例[EB/OL].[2001-08-01].http://www.ln.gov.cn/zfxx/ fggz/gszfgzbg/nx/201004/t20100406_512566.html.
[7]國家檔案局辦公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
[EB/OL].[2014-10-14].http://www.saac.gov.cn/zt/ 2014-05/04/content_44880.htm.
[9]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甘肅省檔案條例[EB/OL].[2010-02-01].http://fgk.chinalaw.gov.cn/ar? ticle/dffg/200911/200911003132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