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麗
大多數家屬在得悉親人患癌癥后,心理上常常受到極大的震動和刺激,常常會不斷地向患者表達“愛”以及表達“支持和鼓勵”,小到洗臉、梳頭,大到洗澡、洗衣服等,一切事務,家屬都大包大攬在自己身上。總覺得,一切事情都替患者做好了,就是對患者強有力的支持,自身的心理也會得到滿足和“安慰”。
當一個家庭中有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癥后,人們往往將所有的精力、愛心都給予患者,這是家人、親戚朋友所能夠為患者做的,也是他們自己認為應該做的或心甘情愿去做的。有一位50歲的癌癥患者,手術很成功,出院回家繼續康復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她自己感覺不錯,有一天,她準備給家人做飯,丈夫卻緊張得不得了,馬上說:“你是個患者,身體不好,千萬別累著,不用你做飯,趕快回臥室躺著吧……”弄得這位患者很掃興,也很不高興。事后她跟醫生說,她真希望丈夫能把她看成正常人,她會感覺很好,會認為自己很正常。可丈夫這樣的表現,讓她真的覺得自己不行了,永遠是個患者。
還有一位40多歲的乳腺癌患者,自從生病后,家人就每天給她煲湯、吃各種補品,還每天做一只海參給她吃,導致她體重迅速上升,醫生看到后非常擔心患者因此會癌癥復發,囑咐家人千萬不要再這樣“寵愛”患者,乳腺癌不是營養缺乏導致的,相反乳腺癌是“富貴病”,怕補,怕體重增加。手術后,醫生曾囑咐她盡早進行患肢鍛煉,可她卻對丈夫 說:“我怕疼,不想進行鍛煉。”丈夫“寵”她,竟順著她說:“那咱就不練了,好好躺著吧!”結果,卻使患者本來能恢復很好的患肢功能失去最佳的鍛煉恢復時間而導致殘疾。
上述兩個例子都是家人過分寵愛患者的典型例子。應該說,日常生活全部代勞的“貼身保姆”方式,在住院期間或許可以算得上是對患者的關懷和體貼,然而,出院以后如果仍然按照這種照顧方式安排患者的生活,無疑會降低患者生活的積極性,并令其產生“無力和無用感”。患者有對自身健康負責的需要,家人往往因為擔心患者出現乏力等癥狀替患者處理所有的事情。事實上,這種幫助是將患者無情地孤立起來,甚至剝奪了作為家庭一員的某些權利。正確的做法是鼓勵患者自己照顧自己,料理家里的一些事情,比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打理院子里的花花革草,參與家庭的決策等。患者會在主動參與到家庭活動的過程中激發對生活的熱情,從而增加面對疾病的信心。對于不依靠別人的生活自理行動,家屬要給以支持和鼓勵,比如稱贊患者“都能做家務了,身體狀況恢復得真快!”
除了讓他們吃好、休息好,對他們的生活無微不至地關懷外,用心溝通,共渡難關也很重要。如果我們僅僅替患者做很多事情,卻疏忽對患者表達關心和鼓勵,會讓此時十分敏感的患者產生家人不理解自己、不關心自己的想法。家屬應注意在心理上對患者的支持和在精神上對患者的安慰。家人要經常和患者聊天,交流感情,溝通思想,讓患者感到家人的關注和關心,患者有什么愿望也可以盡情地表達出來。有效的溝通不僅能夠增加相互的理解和包容,還能提高家庭的凝聚力。
總之,家人“寵愛”患者的動機和出發點是好的,但過頭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可能阻礙患者的康復或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支持患者的最好方法,是體諒患者的想法,鼓勵他們掌握自己的命運,恢復正常生活,而不是包辦和代替一切。
支招:家屬不必過分呵護癌癥患者,否則,會使患者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應該鼓勵患者照料自己的生活,讓患者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環境中去,像正常人一樣有自己的生活自由度。同時,讓癌癥患者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和體育活動,這是癌癥患者積極主動使心身康復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