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無論手術與否,大多數癌癥患者都需要抗癌治療。藥物很多,有國產的,有進口的。由于有些進口抗癌藥價格昂貴,又不能進入“醫保”范圍,于是,一些家屬開始尋求國外代購抗癌藥,不管是歐洲的、美國的,還是日本的、印度的,只要醫生和其他患者說得出來的抗癌藥,家屬總能想方設法從國外購買回來給患者使用。
對于罹患癌癥的人來講,尋醫問藥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以前,尋醫問藥的途徑大多是患者到醫院看病、 ?醫生處方、藥房拿藥的傳統方式。現如今,尋醫問藥的途徑、范圍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許多人不是在網絡上購買藥物,就是托親戚朋友到國外代購藥物,尤其是代購“抗癌藥”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其結果卻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代購”抗癌藥愈演愈烈
國外代購抗癌藥之所以從無到有并呈現增長趨勢,首先是因為當今高度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即便是非醫學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網絡、電視、電話等各種渠道獲得最新藥物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抗癌藥進展十分迅速,特別是各種新型有效的靶向治療藥物的不斷涌現,給癌癥患者帶來了新希望。而相對于內地來說,這些新型的靶向治療藥物在歐美國家或港澳地區上市通常早于內地(存在時間差),治病救人刻不容緩,于是,國外和港澳求購抗癌藥成為唯一途徑。另外,即便是已經上市的某些新藥、特藥,往往不能放入“醫保”范圍,內地價格又大多高于國外和港澳(存在價格差),國外和港澳求購藥物既能減輕經濟壓力,又能緩解患者的痛苦,所以,托親戚朋友國外和港澳代購抗癌藥的趨勢愈演愈烈。
代購抗癌藥存在“風險”
雖然說托親戚朋友國外和港澳代購抗癌藥能夠解決一些患者的燃眉之急,但是,這種代購方式常常會隱含各種風險,甚至會遭遇很多麻煩。藥品畢竟有別于普通商品,關系到患者的生存健康,這決定了藥品市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抗癌藥多為處方藥,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購藥的具體要求、流程也不盡相同。再則,抗癌藥品種繁多,某些藥物有嚴格的適應證。例如,克唑替尼適用于ALK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易瑞沙、特羅凱的獲益人群為EGFR基因突變肺癌患者。曾有一名患者聽說同鄉用克唑替尼治療肺癌獲得奇效,便自行請朋友到國外代購該抗癌藥,結果,醫生告訴他,同是肺癌病理類型有不同,相同的病理類型還有基因突變差異,克唑替尼并不適合他,無奈,他只好將花巨資購買的克唑替尼低價轉讓他人。
其實,除了“藥不對癥”之外,國外代購抗癌藥的最大風險是買到假藥、劣藥,患者不僅損失不菲的金錢,更重要的是喪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期。有患者家屬托人到某東南亞國家購買價格約為正規進口藥品1/10的抗癌藥,當時,醫生曾勸導他們不要貪圖便宜隨意購買抗癌藥,可家屬沒有理會,結果,用后不但無效,反而產生嚴重不良反應。此后,家屬將藥品送有關部門檢測,確認為假藥、劣藥,家屬后悔不已。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網絡上熱銷的“進口藥”“抗癌藥”很多,其中魚龍混雜,一些僅是1元錢的“潤喉片”卻變身成6000元的進口“抗癌藥”,購藥和用藥者難辨真假,風險也很大,需要警惕。
希望不久的將來國內外新特藥上市的時間差、價格差能夠越來越小,讓廣大患者享受到醫學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支招:托親戚朋友國外代購抗癌藥必須謹慎,最好先找專科醫生咨詢購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遵從醫藥市場秩序,充分了解購藥的要求流程,做好相應準備,并到正規的醫院、藥店購買,以避免假藥、劣藥風險。此外,不要輕易從綜合性門戶網站鏈接的銷售“藥品”的網站,以及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到的銷售“藥品”的網站上購買抗癌藥,也不要輕信媒體上的藥品廣告宣傳而郵購抗癌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