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強
提起名片盒,許多人都不陌生,但如果跟你說,名片盒也能夠在春拍上露面,你信嗎?在一次中國嘉德春拍中,一件民國時期的銀質掐絲鏤空龍紋名片盒,以3.79萬元成交,無疑讓我們看到了古董名片盒的巨大市場潛力。
時代不同,名片的稱謂也各異,從秦漢的“謁”,發展到東漢的“刺”、唐代的“名帖”、宋代的“門狀”、明清的“名刺”等,至晚清才普遍使用“名片”一詞。明清時期,官員、商賈、文人相互拜訪時呈遞,叫做行“投刺”之禮。
我國古代民間使用較多的是織繡的“名片夾”,色彩絢麗,雅俗共賞。而在拍賣市場上出現的名片盒,一般是當時的工匠接受歐洲國家特別是英、法商人的訂單特別制作的。
在當時,歐洲的上流社會為彰顯自己的地位,身上常帶著名貴的名片盒。像前面拍賣的這件銀質掐絲鏤空龍紋名片盒,采用的是銀花絲掐絲編制工藝。先以粗銀絲編成框架,后以極細銀花絲編織成各種造型焊接于框架之上。盒體主紋飾以極細銀絲編織的“井”型花紋為底,上下各飾一條鏤空蟠龍,間飾以靈動的云紋。整體做工繁復,構造巧妙。
如果將時間推至清代,當時出口名片盒的主要是在廣東地區,像上面提到的銀質掐絲鏤空龍紋、鏨刻花鳥紋名片盒(一組二件)。其中一件銀盒作線裝古籍造型,通體以精細銀絲編制而成。中間飾以云龍戲珠圖案,極為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