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平
在生活中有這么一類人,不論大事小事,只要面對選擇,就會覺得異常艱難,并表現出惶恐、焦慮的情緒,這就是選擇恐懼癥。
他們往往具有過度追求完美的個性,在追求完美的同時,會賦予選項太多的意義,在反復比較中糾結。還有一些人不能分清一件事物內部諸多因素的輕重緩急,確定自己內心最重要的需求,無法獲得心理平衡。此外,內心缺乏安全感,害怕承擔抉擇的后果也是主要誘因。
選擇其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運用心理學方法技巧,是完全可以預防和自我治療的。
悅納自我樹立自信 ? ?自信來源于生活實踐。學會從過去的生活中,看到自己曾經表現比他人優秀的地方;從現在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長處;面對未來,假如自己是自信的,你會訂什么樣的計劃?就按這個計劃去執行,自然就會收獲自信的碩果。
勿對自己要求過高 ? ?每一件事物都有雙面性,甚至是多面性,沒有完全正確與完全錯誤的選擇。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果也會不同。過于追求完美,希望沒有留下一絲遺憾,就容易患得患失。所以,要學會接受自己的現狀,遵從內心的真實需要做出的選擇。比如,買手機注重的是通訊功能,顏色的選擇是次要的,只要選擇自己第一感覺的顏色就好了,別人會怎么說,不用去理會。
接納自己的身體反應 ? ?面對選擇時,適當的緊張其實是有益的。但緊張往往會伴隨一系列身體上的不適,如面部肌肉僵直、心跳加快、手心冒汗、大腦突然空白等。如果緊張時太在意這種反應,就相當于在強化自己的緊張行為。當我們允許自己的緊張反應存在,帶著緊張去做當前應該做的事,由于緊張得不到注意和強化,緊張反應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消退。心理治療的實踐也證明,允許自己暫時帶著緊張的不適癥狀,去面對當前這個年齡應該做的事,內心的恐懼感不但會自然消除,而且消除速度也是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