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 陳瑩

未來做電影一定是依托于大數據的分析來實現決策。
2014年6月24日,阿里巴巴完成對阿里影業的收購,耗資約62.44億港元;2015年3月,阿里24億元人民幣入股光線傳媒;2015年4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建議將集團旗下淘寶電影票和娛樂寶資產注入阿里影業,作為阿里集團娛樂戰略投資方向的一枚棋子,阿里影業的地位舉足輕重。
在出任中影集團董事兼副總經理不到一年的時間,50歲的張強選擇了離開體制,來到了阿里影業,阿里影業仍然用著此前的文化中國傳播集團有限公司的名字。
他剛剛接任阿里影業的行政總裁兼CEO的時候,阿里影業發布了盈利預警,預計2014年中期業績將虧損9700至1.8億港元,業內對張強尚有信心,期待他可以將阿里影業從盈利預警的低谷帶向高處。“阿里影業是當今最符合時代潮流的影視集團,希望加入阿里影業后,能夠在本人擅長的制作及發行電影、電視領域中,帶領公司開創新天地……”如今,張強正在逐一實現他剛加入時的承諾。
阿里影業大事件
張強正式到阿里影業擔任CEO一職至今也還不滿一年。這11個月的時間,阿里影業動作頻頻,吸引了業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
2014年12月20日,趙薇及其丈夫黃有龍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耗資30.88億港元買入約19.3億股阿里影業股份,持股比例9.18%,成為阿里影業第二大股東。今年5月初趙薇以每股3.9元減持2.56億股阿里影業,套現約9.984億元。迎著阿里轉折的風口,趙薇身價暴增,儼然成為“股神”的代言,這也給阿里影業間接地增加了關注度。
2015年6月2日,阿里巴巴影業集團發布公告稱,與粵科軟件正式簽訂產權轉讓合同,實現對后者的全資收購。在今年4月份,阿里影業曾宣布以8.3億元人民幣現金成功競價收購粵科軟件。這是一家國內影院出票系統提供商,為第三方(電商平臺)提供接入及自動放映系統等平臺化的方案服務,其業務覆蓋范圍約占國內影院的1/3。收購了粵科軟件,意味著阿里掌握了全國至少1/3影院的精準出票數據。
于香港上市的阿里影業在今年6月4日舉行了年度股東大會,此次會議上,張強再次強調了阿里影業的定位——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全產業鏈娛樂公司,和三大發展目標——以IP為核心的內容產品制作的影視業務;打造出結合阿里影業線上線下資源的宣傳發行業務;以互聯網方式創新、以媒體渠道資源為基礎的娛樂電商服務平臺,張強的野心是全產業鏈,是整個影視行業,是覆蓋亞歐美等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娛樂產業。
青睞IP資源
IP是一個近年得到資本青睞并追逐的詞語。
2014年網絡小說版權逐漸演化出IP的概念,成為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三個組成部分的知識產權。在影視行業中,一首歌、一部暢銷小說、一款網絡游戲都可以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而這些歌、小說、游戲也就是所說的影視IP。
自傳統電影行業踏入互聯網的阿里影業總裁張強,在IP的問題上一直持積極的態度。幾年前,他就開始嘗試舍棄個人主觀愛好,利用大數據的方式選擇電影。通過暢銷度、網絡點擊量等數據分析,促成了《致青春》、《小時代》和《狼圖騰》等電影的面世。這些電影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堅定了張強的信心,甚至,這種判斷開始不僅僅止于對于一個題材的判斷。阿里影業投拍、改編自唐七熱門小說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女主角,團隊內部的人選最初并不傾向劉亦菲,面對網絡意見和團隊意見相左的情況,團隊曾發生了尖銳的沖突,最后,張強選擇了“順應民意”:“女主角演員公布,當日便登上微博話題熱搜榜第一。”面對這樣的反饋,張強決定,在電影的拍攝過程里,也將“民意”作為一項重要考量:“我們在內容上絕對相信大數據,及時溝通的方式讓內容少犯低級錯誤。”
張強坦言,中國電影在滿足年輕觀眾方面做得很不夠,這也是為什么《小時代》能這么火的一個原因,且不評價電影本身的好壞,通過種種爭議折射出的本質現象是中國年輕觀眾處在一個饑渴狀態,而未來觀眾年輕化是非常重要的,阿里影業主張以暢銷的IP為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檢驗電影的唯一標準。“買這個小說版權的時候我一個字沒看,如果我看的話可能我就不做了,因為我知道這個書肯定不是我們這一代人喜歡的。但是我看到數據非常好,是一個超級IP,所以我們一定要拍。”張強說。
能火的IP全部來自互聯網,完全沒有例外,它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文化。過去被主流文學家鄙視的網絡文學早就成了電影創作的主流。阿里將視線放到了全球,《狼圖騰》采用了中國IP加上法國的導演,已經是一種嘗試的起步。未來的阿里影業不僅找國內的IP,也在購買國外的IP ,通過深度的融合和在全球的格局下,做這樣一種資源的配置。
淘寶電影和娛樂寶的加持
在商業模式上,阿里也利用了已有的流量并進行了創新。一方面,阿里影業依托于支付寶的用戶基礎,把淘寶電影的線上售票在全國鋪開,一支線上線下相互配合的營銷團隊,讓淘寶電影深入到每個電影院周邊三公里內的支付寶用戶。張強覺得,淘寶電影不僅是一個賣票的系統,更是一個與觀眾溝通的體系,“通過數據的聯動,一方面做精確推送,另一方面可以做深入的交流。我們希望利用互聯網這樣一種便捷的工具和交流方式,盡快得到一手數據,少犯決策性錯誤。”,他認為,未來做電影一定是依托于大數據的分析來實現決策。
但對于內容——產業鏈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阿里又顯得很謙遜。阿里數娛業務老大劉春寧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這樣說道:“互聯網只是提高了我們的效率,提高了我們感知消費者的渠道。但電影作為一個產品、內容,創新的藝術靈感和對人心靈的把握、情感的把握,這是互聯網代替不了的。再怎么互聯網變化,再怎么‘互聯網+,好作品、好內容永遠是王道。如果拍不出好電影、拍不出好作品,我就是把互聯網吹得再牛,也沒人去看。”
阿里非常明白自己不可能大規模涉入內容生產環節,因而也不可能將自己定義為傳統影視制作公司,它利用了自己強大的流量,通過互聯網在產業鏈中精耕細作,以資本切入行業,并用自己的方式對其進行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