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才
概念就是回答“是什么”,它是人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第一順序的思維,是回答“為什么”的前提。初中化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建立化學基本概念,為學生將來的高中化學學習打下概念基礎。因此化學概念教學顯得十分重要,它是學生學好化學的重要前提。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都有。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好概念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有關概念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義標準
為了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義標準。教師對概念論述時的關鍵詞要準確把握,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
例如,在講“單質”這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定義標準是“純凈物”,且“只有一種元素”。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又如,“溶解度”的定義標準有:(1)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2)指明“溶劑的質量為100g”;(3)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4)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所溶解的溶質質量克數”。這四個限制性語句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標準,缺一不可。
二、比較概念內涵間的關系
將概念的內涵倆倆比較,確定它們間的關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內涵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包含與被包含關系,如化學反應和分解反應,前者包含后者;對立關系或并列關系,如純凈物與混合物;交叉關系,如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有些化合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有些又不是,同樣,有些氧化反應屬于化合反應,有些也不是。運用圖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與被包含關系:
2.對立關系或并列關系:
3.交叉關系:
三、運用脈絡法歸納概念
歸納可以使學生心中有“一覽眾山小”之愉悅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舉一返三,觸類旁通。脈絡法是常用的歸納方法。如物質分類概念可歸納如下:
在脈絡中,結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義標準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與混合物是大多數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畫出了物質的分類脈絡,問學生:“張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學生很快回答:“張家的孩子姓張,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問“從黑板上的脈絡中看,化合物是誰家的孩子?”學生非常興奮,齊聲回答“是純凈物家的”,“那它該姓什么呢?”。“當然姓純了”。這樣,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歡聲笑語中跟混合物區分開來了。
四、正反例證比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舉正面例證,再從反面來講,舉出反面例證,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么?接著舉出正面例證: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證: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對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在習題中形成概念,糾正錯誤
做題是學習中的一種重要的過程和方法,通過做題可以形成概念,糾正錯誤,還能訓練思維方法。例如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選用了以下習題:
(重慶中考題)今年5月12號汶川發生大地震,為了支援災區防疫,我市緊急生產過氧乙酸消毒液,過氧乙酸的化學式是C2H4O3,以下敘述錯誤的是(D)
A.過氧乙酸中含有三種元素
B.過氧乙酸分子由9個原子構成
C.過氧乙酸是化合物
D.過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慶中考題)香煙煙霧中含有CO、CO2、SO2等氣體,這3種氣體的共同點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燒 D.都有毒
通過適當的練習,學生對所學概念就會由模糊變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腦中形成清晰德化學概念。
六、在結構關系圖中形成概念
物質結構的概念是很難準確形成的。我畫了結構關系圖,并說明對物質結構的描述要做到“對應逐級”,不能“越級”不“平級”。 “越級” 描述和“平級”描述都是錯誤的。這里的“對應”是指要分清“物質由分子構成呢,還是原子直接構成”。這里的“逐級”是指關系圖中“相鄰”的概念,不相鄰的概念間就是“越級”, 例如說“水由氫、氧原子構成”就是越級。這里的“平級”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現同一級別的概念,例如說“水分子(分子)里有氫分子(分子)”就是“平級”,這樣學生心中模糊的結構概念就容易變得清晰。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從多角度學習概念,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