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等
【摘要】為了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女大學生順利就業,本文從女大學生自身因素和政府、學校及社會因素等內外兩大方面對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做了深層次分析,以探索提高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和方法。
【關鍵詞】少數民族 女大學生 就業困難 原因 對策
【基金項目】國家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動物科學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175-02
新疆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47個民族,約2200萬人,占總人口的59.9%。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疆的少數民族同胞也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同胞接受了高等教育,尤其是少數民族女性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這些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同樣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1]。因此,關注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積極探尋解決問題的對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意義。
1.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表現
1.1 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從2006年的413萬增加到2010年的630萬,加上歷年來未就業的大學生,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歷史新高,同時就業環境也空前復雜,金融危機的沖擊使本已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特別是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雪上加霜[2]。
1.2 獲得就業機會相對困難
受傳統文化觀念影響,致使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在就業方面處于劣勢。“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等男權主義社會思想觀念根深蒂固。社會性別理論暴露出傳統文化觀念對女大學生就業觀念意識的滯后影響,對婦女工作能力的懷疑,認為女孩沒有多大的挖掘潛力[3]。
1.3就業渠道窄
怎么就業?到哪里就業?什么工作形式算是就業?這些問題在少數民族女大學生面前是一個經常被提及的問題。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就業主要還是集中在教師、文秘崗位,在內地女大學生就業崗位中經常占據的營銷崗位在新疆鮮見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身影。臨時就業、自主創業的隊伍中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身影更少。
1.4就業質量不高
就業質量主要表現為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報酬的滿意度。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在就業難的嚴峻形勢下對于工作待遇的要求開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比如在就業時較少考慮專業對口問題,基本表現為渴望獲得較為穩定的工作及薪酬。從待遇方面看,待遇相對較好的用人單位較少聘用少數民族女大學生。高收入意味著高投入,需要工作人員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這方面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因為自身的條件限制較難獲得相對高收入的工作崗位[4]。
2.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造成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客觀的就業條件和就業形勢,也有少數民族女大學生自身素質、能力及就業意愿和擇業標準等方面的原因[5]。
2.1少數民族女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
2.1.1自身學業狀況
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在漢語水平、專業基礎、實踐技能等方面與漢族女生相比并不具優勢。一方面,落后的基礎教育限制了少數民族女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創新意識弱,綜合素質不高[6]。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女學生享有高考分數優惠政策,較容易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但基礎明顯低于漢族女學生。因此導致學生的實踐技能不高,進一步影響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2.1.2綜合素質原因
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在讀書期間學習的態度非常端正,學習成績一般也都優于男生,但由于受到傳統文化觀念的限制,在高校中她們不愿意主動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或者只愿意作為參與者而不愿意成為活動的組織者,這限制了她們在更大的舞臺上展示自己、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直接影響了她們的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影響了用人單位的聘用。
2.1.3就業觀念保守
在職業選擇中更多的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傾向于選擇國家機關或國有企事業單位,對民營企業及其他的就業形式存在認識上的片面性,對就業的理解比較落后。同時游離于在城市工作與較重的鄉土觀念中,不愿意到異鄉就業。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顧慮較多,這也喪失了一些工作機會,造成就業困難。
2.2 學校及社會的客觀原因
2.2.1 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不充分、不到位
針對目前就業的實際情況,為了保證就業率,大多數高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但事實上,從全疆各高校看,就業指導中心的重要地位沒有清晰定位,進行專業就業指導的教師少之又少,基本上不能完成從入學到就業各個環節的輔導工作[7]。就業指導中心能完成的通常是為大學生進行就業信息的提供,對大學生,包括對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急需的就業技巧、職業生涯規劃培訓、面試技巧、簡歷撰寫、就業心理素質培養等各方面的工作都顯得不足,無法幫助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2.2.2 學校的專業設置不合理,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在專業設置上沒有把握住社會及市場需要的大方向,培養出的學生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甚至滯后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在專業及課程的設置上,尤其是忽視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特殊性,沒能做到因材施教,無法發揮他們的特長[1]。
2.2.3 受性別歧視的影響,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成為就業弱勢群體
在人才招聘會的現場,常常會看到有些招聘單位的工作崗位會標明只要男性,或明明寫著男女都適合,但就是招男不招女。再者,女性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要經歷結婚、生育,多數還要承擔照顧孩子、老人和做家務的擔子,在時間上、精力上不如男性。此外,女畢業生在招聘現場中,常常會受到年齡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對年齡偏大的女畢業生也造成了就業壓力。因此女生想通過繼續深造來緩解就業壓力意義不大。
3.解決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對策
3.1 建立健全相關政策法規
在政策法規上,國家應加強對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就業保障制度,針對用人單位對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工作后一系列問題的擔憂。通過適當給予稅費優惠政策,引導企事業單位吸納女性尤其是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積極性,切實兼顧用人單位和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利益,促進不同性別勞動的公平性。除對于女性在工作崗位生育、育嬰等給予一定補貼照顧之外,還可以給予用人單位適當補貼,降低用人單位的成本負擔,在政策上增強用人單位招聘女生的積極性[8]。
3.2 擴大就業途徑,進一步完善就業市場
積極與用人單位合作,并建立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特別是重視加強與需求女生較多的用人單位聯系。及時掌握對女大學畢業生需求的數量,建立女大學生人才庫,加大對女大學畢業生的推薦與指導工作。積極推進“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這將是今后一個時期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主渠道;實行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專場招聘會;大力建設網絡就業市場。
3.3 學校應更加重視就業指導
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積極為畢業生“自主擇業”提供服務。在時間上,要改變過去就業指導僅限于學生畢業階段才進行的做法,而是要從新生一入校就開始,將就業指導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能按照社會的需要,塑造和完善自我,并對其以后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認識[3]。
同時開展創業教育,鼓勵少數民族女大學生自主創業。自主創業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高校必須特別針對女生開展創業教育,支持創業實踐活動,培養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當時機成熟時,她們就會積極抓住機會進行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問題。
3.4不斷提高自身漢語和專業水平,提高綜合素質
少數民族女大學生不能將漢語水平僅僅局限在漢語水平的過級率上,而要在實踐過程中真正能熟練駕馭和運用漢語,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加強自身專業方面學習,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縮小民漢差距,加強自身的就業競爭力。并且在新疆這一特殊的民族地區,對雙語教師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符合這方面條件的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又較少,因此要大力加強自身雙語方面的培訓,以適應新疆的現實需要。
3.5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
就業競爭力相對較弱是當前就業困難的難點之一,尤其是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普遍存在就業競爭力不強,導致在有限的就業環境下沒有順利走上工作崗位。著實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已經迫在眉睫。具體可以加強以下方面培訓:社交禮儀、公文寫作、專業技能、資格資質類等,進而達到多技、多能、多證,切實提高少數民族女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3.6不斷加強自我教育,正確地評價自我
少數民族女大學生要適應市場的需求,積極客觀地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全面分析和客觀評價自我,逐步培養職業規劃意識,克服就業盲目性,擺正心態,從根本上避免就業過程中的心理沖突,在認可自己求職“劣勢”的同時,看到自己在思維能力、交往能力、語言能力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優勢,避免未來理想與現實出現過大的反差。
總之,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是各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一個民族文化、人才儲備的長期資源,少數民族女大學生提高就業對穩定社會大局、提高社會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周偉昌.關于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業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1):65-66.
[1]王昭君,姜鳳云.海南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民族論壇,2013(1):83-85.
[2]韓飛,張湘蓉.淺析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現象[J].華章,2011(29):116.
[3]王靜.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體性原因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8(3):46-48.
[4]馬文霞,楊波.南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思考[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2,33(5):79-82.
[5]依里合木·牙生.新疆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研究[J].出國與就業,2011(2):23-25.
[6]馬新英.新疆高師少數民族女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研究.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17(1):71-75.
[7]閆俊平.女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分析—以社會轉型期吉林省部分高校女大學生為例[C].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
[8]馮祥斌.論女大學生的就業優勢及實踐途徑[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4):20-22.
作者簡介:
李海英(1968-),女,山東萊陽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與飼料。
通訊作者:楊開倫(1966-) ,男,云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動物營養代謝與飼料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