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軍
【摘要】角色理論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理論,高校輔導員角色因角色價值不高,角色群內各角色沖突而陷入困境,本文通過對輔導員角色及角色困境的反思,重建輔導員角色,走出困境。
【關鍵詞】輔導員角色 角色價值 角色群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08-01
角色,本是戲劇名詞,指演員在戲劇舞臺上依據劇本所扮演的某一個特定的人物。目前,社會學家認為角色是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與行為模式。聯系到高校輔導員,高校輔導員角色是指處在高校教育系統中的輔導員所表現出來的有特殊地位決定的,符合社會對輔導員期望的行為模式。研究角色理論,分析輔導員角色,明確輔導員角色定位,對目前輔導員角色不清,角色認識不足,甚至角色沖突,有著重大的意義。
一、角色理論的幾個概念
1.角色價值
角色是在一定社會中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表現出來的適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模式。既然角色所處的環境離不開社會,那么每個角色或多或少蘊含著一種社會的價值或功利成分,角色的功利成分以效益和實際利益為目標。
2.角色期待
帕森斯在《社會行動學》中提出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一整套角色期待。社會的角色期待構成了社會價值觀念體系,它規定了社會中每個成員彼此期待著要充當的社會角色。作為高校輔導員角色也被社會賦予了更多的角色期待。
3.角色依附和角色疏遠
在正常情況下,個體所扮演的某一角色過程中總是努力使他的情境中傳達出來的意象與實際賦予他的同角色相稱的個人素質相一致。但是,現實情況中,由于角色價值這一概念的存在,或者說角色價值量大小的存在、差異,個人扮演的角色不一定和社會所期待的角色相一致。個體在角色扮演中可能依附于它的角色,也可能疏遠他的角色。這一切的原因取決于個體對這一角色能否給他帶來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
4.角色集和角色沖突
角色處于社會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角色聯系在一起,這樣一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僅承擔一種社會角色,而是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承擔著多種角色期盼。由于多種社會地位,多種角色期待,多種社會角色集于一身,在他身上,內部不可避免產生沖突。角色沖突指在角色扮演中,角色內部發生矛盾,對立,抵觸,妨礙了角色扮演的順利進行,角色沖突直接影響了角色工作的積極性。
社會學中的角色理論告訴我們個體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只有個體認為角色有意義有價值時,個體才會主觀上依附于該角色,他的行動才能符合社會的角色期待,反之,個體認為他所扮演的角色無意義,無價值時,個體會在主觀上疏遠該角色,他的行動將會遠離社會對他的角色期待,角色扮演失敗。另一方面,個體承擔著多種角色,是一個角色集,角色集內部有各種沖突,這種沖突會影響到角色的扮演,甚至會角色扮演中斷。
二、輔導員角色現狀分析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組織者、指導者、實施者,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歷史的、現實的、多種原因,高校輔導員工作并不盡如人意,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輔導員角色的角色價值,輔導員角色集入手進行分析。
1.從角色價值入手進行分析
目前,輔導員角色雖然是高校教師系列,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員和引路人,但是,在現實中,輔導員在高校中地位收入,遠低于其他老師,在院系二次分配,職稱晉升,培訓等方面得不到重視,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由于工作成績沒法量化,輔導員很難用證據證明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所以,沒榮譽感、成就感,顯然,輔導員角色價值較低,這就決定了個體在角色扮演時往往角色疏遠,具體表現為 感到工作沒價值沒意義,感到工作厭倦,工作缺乏進取心,時常有離開工作崗位的想法,顯然這種角色行為和社會大眾對輔導員的角色期待相去甚遠。
2.從角色群入手進行分析
目前,由于我國高校規章制度不健全,各高校對輔導員的工作定位不清晰,高校輔導員在高校各職能部門的角色定位不同,各職能部門對輔導員角色期待又不一樣,學生科、總務科、宿管科、黨支部、系部、教務科都有權管輔導員,都對輔導員有角色期待,輔導員身上承擔多種角色,形成角色集,輔導員成為了保姆,偵查員,滅火隊員,宿管員,管理者,傳聲筒,幾乎是什么事都要干的代名詞,輔導員角色在不斷地轉化,疲于應付,不但如此,由于各職能部門對角色期待不同,輔導員所扮演的角色有時是矛盾的、對立的、抵觸的,這使得輔導員精神高度集中,角色轉化難以適應,形成角色沖突,影響輔導員工作的實效。
如何解決輔導員工作的困境,使輔導員工作爭著干、搶著干,盡心盡職,必須從提高輔導員角色價值入手,從解決輔導員角色沖突入手,切實解決輔導員實際問題。
1.提高輔導員角色價值使輔導員成為人人羨慕的職業
輔導員角色價值不高是輔導員缺乏工作積極性的重要原因,必須從輔導員職稱晉升空間、社會地位、收入渠道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必須使輔導員老師和專業老師處于同等地位、同等水平,改變長期以來高校“重學業,輕育人,重功課,輕思想,重做事,輕做人”的工作機制。使傳道授業和思想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盡快解決輔導員工作要求和輔導員工作的保障待遇不對稱不平衡的現狀。也只有這樣,大幅度提高輔導員角色價值、提升輔導員工作角色的吸引力,才能使輔導員工作有動力有效率。
2.通過輔導員角色定位解決輔導員角色沖突重建輔導員角色
高校輔導員是一個角色集。角色多而混亂,甚至自相矛盾,這必須對高校輔導員角色重新定位,筆者認為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領路人。這就必須摒棄其他角色。從文山會海、繁雜事務中解放出來,這樣就可以抽出大量時間和精力找學生談心,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單一的角色既解決了輔導員角色沖突,又溯本清源回到輔導員角色的本質。工作重心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軌道上來。
總之,輔導員作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角色直接影響到學生工作的效率,影響培養人才的質量。要努力提高輔導員角色價值,提高輔導員工作的待遇地位,要對輔導員角色重新定位,回到育人的本質,把輔導員從繁忙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參考書目:
[1]《試論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陸小峰、吳筱琳 文化與教育技術 2009年
[2]《高校輔導員角色困惑及定位分析》 買壽清 蘭州交通大學學報 2010年
[3]《略論輔導員角色的嬗變與定位》 曹連眾 高圓媛 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