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劉丹



【摘要】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是高職課程改革的研究重點。基于這個問題,本文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及其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而類聚形成行動領域,按照教學規律整合序化為學習領域,最終形成 “理論,實驗,實訓,設計”四位一體的實驗教學模式。
【關鍵詞】工作過程 計算機網絡技術 實驗教學模式 學習領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25-01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就業市場的需求調研是構建實驗教學模式的基礎。需求調研主要進行的工作是收集地區和行業職業現狀、發展趨勢、職業需求、職業能力,從中分析出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實驗教學模式的要素。
針對本學院的地理位置,調研包含沈陽、大連在內的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以及地區、縣級城市,這些城市是畢業生就業集中區域。調研采用企業走訪、發放企業人才需求調研表、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調研表、畢業生就業分析等方式。調研對象包括:網絡公司、企業IT部門、事業單位IT部門、人力資源部門、畢業生等,調研還包括網絡招聘信息的統計分析、網絡就業信息統計分析等內容。
對調研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表明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市場需求具有以下特點:整體需求量較大;就業不集中;崗位多樣;能力需求繁雜,是典型的“寬基礎、復合型”能力需求;女生在網絡工程方向就業不理想,由此研究出一個適合高職學生現狀的實驗教學模式至關重要[1]。
一、確定職業崗位群和人才培養目標
確定職業崗位群是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以及研究網絡設備與管理系列課程實驗模式的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就業崗位多達幾十個,必須遵循職業教育的差異性與普適性原則進行選擇。下面將就業市場需求量、崗位層次和難度、學院辦學條件、學生職業規劃與發展等作為崗位選擇的主要依據進行綜合評價。經過遴選,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主要面向6個相關崗位,其中3個確定為核心崗位,其層次如圖1所示[2]。
二、 典型工作任務
在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對30個相關崗位工作任務進行選擇、合并和整理得到典型工作任務。表1詳細列舉了核心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
除了上述職業能力,就業崗位還需要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針對計算機網絡相關崗位的主要社會能力要求為:團隊協作、表達溝通和文檔寫作等;方法能力要求為:學習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對比分析能力等[3]。
三、行動領域和學習領域分析
根據復雜程度將典型工作任務歸納類聚為行動領域,進而依據認知學習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形成學習領域是人才培養方案實驗教學模式開發的方式。本文以中小型網絡組建與維護學習領域的開發為例進行說明,此學習領域按照遞進模式,以由小到大、不同規模的網絡組建與維護為載體,構建辦公室網絡組建與維護、辦公樓網絡組建與維護和園區網組建與維護三個學習情境,并形成實驗教學模式,如圖2所示。
將多個獨立的學習領域(課程)依據學習和教學規律進行序化編排,形成系統即為實驗模式。實驗模式的宏觀編排、組織主要有三種結構:縱向板塊、橫向板塊和縱橫板塊。按照縱橫模塊宏觀結構進行實驗模式設計,并將其應用到各學期的課程當中去[4]。
四、總結
使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方法開發的實驗教學模式更好的滿足職業教育中職業性、適應性和全面發展能力培養的要求,是職業教育實驗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在國內,由于這種方法仍處于探索階段,具體實施中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1)實驗教學模式實施的配套資源問題,例如建設能夠體現工作過程和“理論,實驗,實訓,設計”四位一體的教學理念的實訓室、配套教材和學習資料庫等;(2)對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具備企業經驗和項目組織能力的教師;(3)改變傳統教學組織和管理方法來適應以情景為單元的教學。總之,完善基于工作過程的實驗教學模式開發并實施需要一個長期探索過程。
參考文獻:
[1]朱文球,李長云,滿君豐.以就業為導向的IT人才培養實訓教學模式探討[J].福建電腦,2008(11):24-25
[2]張進松.創新實訓教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層次[J].科協論壇,2009(5)
[3]吳陳彥.基于工作過程的網絡系統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實踐[J].科技經濟市場,2009(12):19-20.
[4]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8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