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學銘
【摘要】英語聽說交際能力,對中國大學生而言簡直是一道無法逾越的“英語高墻”。本文著重研究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分析其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應對策略,促進師生更有效地提高英語交際能力。
【關鍵詞】紙上學琴 營造英語環境 以學生為本
盡管英語學習熱在中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了,但是有相當多的學生在經過了多年的英語學習后仍然無法真正學會英語。究其原因,在于中國英語教學目前主要局限于通過閱讀來學習英語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幫助學生解決在實際中正確地運用英語的問題。中國學生往往會發現:無論他在英語學習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似乎永遠都無法聽懂的英語就如同一道無法逾越的“英語高墻”一樣擋住了他們學習英語的去路。這是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時無法跨越的障礙,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存在更多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分析其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應對策略。
一、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紙上學琴的假教假學模式。直到現在,通過閱讀的方式來學習英語仍然是很多中國高校采取的主要教學模式。中國學生在大部分的高校里閱讀的是所謂的精讀課本上的課文、生詞和語法,經過教師用中文解釋后努力去背誦這些生詞和語法。在英語的課堂上他們主要用中文來學習英語,這些學生從來不用英語去思維,平時也不說英語。他們的英語學習主要局限于紙上,就好像學鋼琴不學彈奏只學琴譜一樣。
2.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在筆者所任教的高校中,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英語基礎差,他們往往是被動地去學習英語,認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學不好英語。筆者身處廣東地區,各地方言眾多,部分學生的地方口音問題比較突出。學生英語發音帶有濃重的地方味,對學生學習英語產生很大影響。
3.學習動機有偏差,缺乏對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視。如今,對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能力評估標準就是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因此,學習英語始終沒有擺脫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的錯誤定位。筆者曾經在任教的高校中做過關于學生英語聽說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55.6%的非英語專業學生課外從不會練英語聽力,由此看見學生缺乏對英語聽說能力的重視。
二、改善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現狀的對應策略
1.營造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英語環境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教會學生能實際運用英語才是真正的教學目的。在學習英語中,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有足夠的英語聽覺刺激以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的機會。那么,要讓中國學生能夠在國內非英語環境中學會英語的關鍵是:給學生營造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英語環境。一個理想的英語環境需要滿足以下三點要求:
第一,要讓學生能夠看到眼前所發生的事情,以此提供給他們一條線索去嘗試理解他們所聽到的英語。直觀的場景視覺刺激就能使學生覺得仿如置身于英語國家的各種生活場景一樣。
第二,所有的英語單詞都是在完整的句子中以語音的方式輸入學生的大腦里,就像生活在英語國家的人所能聽到的英語一樣。
第三,學生所聽到的英語速度應該是從慢速過渡到常速的。
2.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在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英語基礎相差較大。教師應在教學中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在筆者所任教的高校里,很多學生根本不敢開口說英語。教師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大膽地開口說英語,建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3.端正學習動機,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學純粹為考試服務的,完全忽視了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師應盡量創設良好的英語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聽說能力的培養,在交際中學英語用英語。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養成收聽英語廣播和收看英語影視作品的習慣。培養學生課后自覺學習是培養英語語感的關鍵一步。
4.轉變角色,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閱讀式教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者。單向的課堂教學不但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阻礙了師生的相互交流,而沒有交流和互動的語言學習是枯燥乏味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練習聽說的時間和機會。
總之,要改善現有的高職高專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尤其是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首先需要教師改變教學模式和轉變角色,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給學生營造一個貼近日常生活的英語環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覺、持續地培養英語聽說能力,實現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蔡蘇勤.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口語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寧波大學學報,2004(3).
[2]陳剛.論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與策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5).
[3]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